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

古道任意行(上集)

前言
(一)住进丽江大研古城
(二)上溯美泉河
(三)泛舟拉市海
(四)在束河和大研走街
(五)从石鼓到虎跳峡

(一)写在前面

在滇川藏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马帮踏出了茶马古道。这是商路,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管道。

去掉国际和国内的往返飞行和处理其他事情,我的这次旅行活动于4月4日起始于丽江,途经玉龙、香格里拉、德钦、乡城、桑堆、稻城、理塘、雅安、康定等,最后于4月20日结束于成都,凡16个日夜,大体上是在茶马古道的滇川段附近奔波,交通工具主要为普通公共汽车,其次为雇用的小型汽车和马匹,还有就是自己的脚,路途中间的目标和方式完全取决于处于当时当地的环境状况下的个人意志,所以我称之为《古道任意行》。此行是我初次涉足雪域高原,是我在数年前已经开始并要在今后尽可能持续进行的大中国文化圈的旅行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友人悠云起初建议我走青藏线。后来,由于入藏手续问题和其他原因我选择了从丽江开始,瞄着香格里拉、盐井和芒康。我感觉,至少在目前,过去的安多、西康、藏南、拉达克都还仍然保留着藏文化的基本特色,具有许多共性,尽管对后两地现在的情况我了解得非常少,只是揣度而已。但是,各地的情况必然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从藏文化的一个边缘开始了解,再逐渐进入其腹地,会有不同的感觉和收获。当然,自然景观则会有更大的差异。以后,我会尝试其他的路线。

事实上,当完成了在纳西地区的旅行越过金沙江时,我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藏区,这里有足够的事物供我在为期不长的假期里观察、体验、学习,在本次旅行中进入行政上的西藏自治区的愿望就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

旅行路线图点击看适应窗口的图片

(一)住进丽江大研古城

民居群落,瓦屋櫛比。- 徐霞客

4月4日傍晚,从丽江机场走出来,我看见门口挤着十来个人,许多人的手里举着小牌子。有一个小牌子上写着我的姓名,举着它的是一位中年男子,西服革履,仪表轩昂。

男子叫林翔,丽江古城(大研镇)鹿源客栈的老板,我来前通过电话在他们的客栈那里预订了房间并请接机。

丽江古城是不许机动车辆进入的。如果你选择住在古城的客栈,可以从机场乘坐出租车,但出租车不一定会把你送到离客栈最近的地方;乘公共汽车当然经济,但要固定在古城的南门下车,很可能离客栈很远,还要叫出租车;最简捷的方法是要求客栈接机,他们会把你一直带到客栈,并在古城之内的步行中替你分担负荷包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住在新城的星级宾馆,会住得现代化一些,但到古城参观就会不方便一些,最重要的是,你失去了直接体会纳西人家的家居生活的机会。

鹿源客栈坐落在狮子山的山坡(大研镇新华街双石段67号,0888-5185178)。林翔把车停在山顶,然后我们提着包很容易地从后门进入客栈,顺着曲折的楼梯一层一层走下去。在中间的露天处,我看见有一个小水池,里面养着鱼,上面挂着一个鸟笼,鸟笼里有一只画眉。最后一层是临街的,前面的部分兼卖杂货。站在小桥流水边的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临街门面和逐渐缩向后面并持续升高的青瓦屋脊,这是座典型的纳西民居。

林翔的妻子是纳西族人,名字叫和锦莲;她的母亲已经高龄85岁,是这所老屋的主人,也是一个整日忙前忙后的客栈帮手。客栈另外请有四个纳西女孩子帮工。林翔虽然是汉族,但他是倒插门,嫁进来的,所以鹿源客栈依旧是纳西人家。在丽江的许多客栈被外来商人承租的今天,我住进一个真正的纳西人家。

鹿源客栈俯瞰古城,尤其在我住的08号房(在四楼)的晒台望出去,满目青堂瓦舍,错落有致。居落的四周围绕着逶迤的山岭,在夜空下黑黝黝的。客栈所在的新华街,排满着店铺,夜晚的歌声就在这附近发出。从客栈北行2分钟,是有名的地标大水车;而从这里南行3分钟,则会看到熙熙攘攘的四方街。

鹿源客栈有40多个床位供客人居住,其中有少数几个标间(就是有两个床或一个双人床,卫浴设备、电视、电话齐全),我住的是其中之一,当时的价格只有60元,旅游旺季会有所提高。

整天守在门口的电话机旁并且负责卖杂货的小姑娘姓和,是老板娘和锦莲的远方侄女。注意,不要叫她和小姐。小姐一词已经在国内被彻底用滥,各族人民一致反对随意使用。兹将西南几个民族的代用称呼列表如下(也包含对男人的称呼):

胖金妹/胖金哥(纳西族,在丽江等处使用)
卓玛/扎西(藏族,在各藏区使用)
阿诗玛/阿黑哥(彝族等,多在昆明使用)
金花/阿鵬哥(白族,多在大理使用)

纳西人尚胖尚黑,胖金妹/胖金哥的称呼是赞扬的意思。

丽江始设治于南宋末年的忽必烈南征时代,以后的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一直就叫丽江,府也好,县也好,反正就叫丽江。

近年不知道何时国内出现称市的大潮,好象过去的专区、州啥的有的现在就叫市(也有的不叫),有的县也叫市(更多的不叫),一般指的都是辖区,不是城区(有时候也是)。还有,取新名也很时髦,吉林就有松原、白山什么的;云南更搞出香格里拉,其原名建塘、中甸照用,其古城叫独克宗依旧,其州名又是迪庆,非常复杂。于是乎,市里套市,州市并存,市县比肩,名外有名,一名多用,一地多名,马是鹿,鹿也是马,罗列、堆栈、置换、代入、嵌套、循还、递归,很数学。丽江不算是复杂的。根据我的研究,现将从丽江到丽江的行政从属关系列表如下:

1)丽江市:相当于专区,辖古城区及玉龙、华坪、永胜、宁蒗等县
2)古城区:相当于县,辖古城区城区和若干乡镇
3)古城区城区:丽江城市本身,分新城和古城两部分
4)古城区城区的古城部分:大研镇(人们心目中的丽江)

在我放下背包走出客栈时已近深夜11点,丽江古城仍然灯火辉煌、莺歌燕舞。这是个被泉水不停冲洗的城市。来自城北黑龙潭的清洌泉水在这里那里的水渠里慢慢地流动,没有浪花,好象也没有声音。石头铺成的街道被马帮的马蹄和游人的人脚磨了近千年,没有了棱角,鱼鳞一样,在路灯下闪着幽暗的光。四方街广场和附近的街道人如潮水。新华街和临近的几条马路的路边的酒吧中歌声如雷,纳西姑娘和游客们站在阁楼上上下下,声色俱厉地指着对面的鼻子对歌,随之而来的就是忘情的笑声。

听说这里有不少小资游客,是小资的天堂。小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我一直没搞清。林黛玉、林道静显然都太古老了,眼下新人类的新小资们一定有新的特质,一定是感情丰富、心中有爱、语言幽默而富有哲理,说话一律京腔间或有港台之音韵。不过,我相信,这里不仅仅是小资或者其他某种特殊人物的天堂,这里麋集了各色各样的人:志得意满的人、失败颓废的人、寻找情感的人、失恋者、血气方刚的青年、还能旅行的老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大孩子、工于心计的商人,等等等等。

我饿了,但我没发现丽江有什么令我心动的食物,无论是过桥米线还是别的什么,好象都是油膩膩的。后来听丽江人说,他们吃东西油膩,可并不长得肥头大耳,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丽江的雪山之水啊!

我走出四方街,在一家名叫纳西鱼府的小饭馆坐下,买了一碗牛肉面,这是我这次旅行中的第一餐。

4月5日清晨,这是我这次旅行中的第一个早晨。丽江古城还在熟睡,我就已经坐在阳台的沙发上了。在公鸡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太阳从山后慢慢升起。和眴的阳光下,安静的古城,“民居群落,瓦屋櫛比”(徐霞客)的景象更加清晰。在我看来,这古城就如同一幅水墨画,一幅没有鲜艳色彩而以灰色为基调的水墨画,它能迷惑观赏者的精神,然后带着观赏者的灵魂远离现时世界的喧嚣,回到悠远而质朴的从前。

鹿源客栈前门。坐在门口的是和锦莲的母亲。
点击看原大图片

从鹿源客栈我住的房间的阳台上看丽江古城。
点击看原大图片

(二)上溯美泉河

上山不骑不是马,下山骑马不是人。-谚语

4月5日早上,我跟楼下胖金妹说要请个司机,先送我去拉市海,然后,我什么时候想回来再把我接回来。

胖金妹说:40。

我说:说不定结束的早,那就不回来,直接送我去束河古镇,然后,我想什么时候回来再把我接回来。

胖金妹说:一共还是40。

一件事儿40,两件事儿也40,说明两件事儿顶多就40。

实际上我早已知道,丽江的司机把你送到附近景点,包括拉市海、束河、虎跳峡、玉龙雪山等等,一般都收费不高,但是景点那里往往有较高的消费在等你,司机会从这个数额中取得一个百分比。有时候,游客被送到后拒绝高消费,这时,司机就很倒霉,同时游客也往往会受到提供消费服务的人们的纠缠。司机在倒霉的情况下也有报复的方法,就是干脆开车离开,车资也不要了,反正也不多,不如回城继续找活儿。这时,游客就倒霉了。

一个姓朱的师傅于是就被叫来了。朱师傅的家庭多军人,有一个哥哥还战死疆场。于是,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成为朋友。这一天的接接送送,他随叫随到,服务热情专业。

我知道拉市海的几万只候鸟这时基本都去青海一带了,等于是此处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景观暂缺,剩下的可能就是骑马划船研究地貌民情之类的活动了。但是,朱师傅究竟会把我交给谁,然后具体会怎么活动,我心里没谱儿,也不知道怎么问或提什么要求,也就是说只能爱咋咋地了。

丽江到拉市海只有8公里。这是一个小型的高原湖。云南人对水体的称呼是反着来的,大的叫池,如滇池(300平方公里);中等的叫湖,如泸沽湖(50平方公里);最小的叫海或海子,如拉市海(9平方公里)。从远处的山上看拉市海,湖面象镜子一样平静,周围是碧绿的湿地、农田和由灰瓦白墙的房屋聚成的村落。

朱师傅把我交给了湖边美泉村的马场。我来的早,马场还没有任何游人,只有一、二十个村民和一、二十匹山地矮种马站在那里。

大家怔在那里,或者是看我只有一个人,没劲,不大想理我。我只好首先发问:你们这些马帮的弟兄们要把我怎么办?马锅头是谁?还不出来说话?

一片哄笑。马锅头是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首领的称呼。

马锅头,不,应该是美泉村马场场长或负责人,走过来把我带到一个棚子里,指着路线图和各种不同活动的标价让我选择,特别推荐其中最高收费的那个。

我很快做出决定并告诉他我的道理:你那前面的选择不适合我,我初来乍到,你让我骑八小时马,我的屁股还要不要?以后的路怎么走?那选择也不适合你,为我一个人你得派一个向导,捡牛粪劈柴造饭,亏不亏?你那后面的选择也不行,太小气了,我游不尽兴,你不高兴,朱师傅也不高兴。所以,我选择中间的,顺着拉市海子的源流之一美泉河骑马上山,去看美泉河水是怎么从地下冒出来然后又形成瀑布和河流的,研究一下村庄民居,看看家畜、家禽,最后乘铁壳船游览湖面。

场长同意,立刻指定一个年轻人做我的向导。

我付了285元人民币,收到一张印刷非常漂亮的票子,上面印着:

美泉生态旅游接待中心-拉市海国际湿地源头之旅
项目:骑划
路线:A2

原来他们有这么正规的名称和术语,我说人家是马帮、马锅头显然不当。

年轻人三十出头,体格极其强壮,汉语流利,但发音有时需要琢磨。他牵来给我准备的马和他自己要骑的马-这些都是他的家产。看了我骑马的架势,他说:叔叔,你好像不用我太操心。

我说:你叫我老谷比较好。你叫什么名字?我的马又叫什么名字?

答:木本军。马就按颜色叫棕栗。

我说:马的名字太一般了,好象是食物。不过我今天倒是满幸运的,有你这个龙子龙孙做指导!

木本军嘿嘿一笑,是默认了他的高贵血统。

明朝以前,纳西人没有姓。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觉得不妥,就把自己的姓去掉两笔变成木送给了纳西土司。土司家族从此就姓了木。木土司觉得百姓也该有个姓,就把自己的姓加上几笔变成和。和字是木字加一撇再加个口。一撇表示戴个帽子,口就是个背篓,是劳动人民的形象。时至今日,纳西人主要就姓这俩姓。鹿源客栈林翔他媳妇以及门口电话机旁边的那个胖金妹就都姓和。

丽江的木府现在是个观光景点,仍保持着往昔的华丽。当年,徐霞客在大山里行走,看到丽江就赞叹:“民居群落,瓦屋栉比”,看到木府就更惊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按现在的说法,地方官员,用公币搞楼堂馆舍,建筑超标了,弄不好的话还不得双规!但事实上,纳西的土司就是土皇帝,王者,可不是一般地地方官员。徐先生自己就说过:大军来了就投降,大军走了变夜郎(这是我编的顺口溜,原话忘了,就这意思)。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用诸葛亮的以土治土的方法,这一带才能相对稳定,后世多效法沿袭,直到清代开始改土归流。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纳西人在汉、藏,还有大理段家王朝的夹缝里求生存,也不容易,政策和策略是民族的生命,各代土司都是要“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的。

木本军是个称职的导游。我们扶鞍缓行,一面向山顶攀登,一面交谈,谈论的问题涉及农作物的培植、家禽家畜的饲养、旅游业的开发、拉市海的地貌、东巴文化,等等。

他说:我们早都汉化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问:小学里纳西语言教学不是都恢复了吗?

答:恢复了。

问:现在你们共有多少东巴?

答:500多。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包括经典、仪式、文字、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东巴教的经师或祭司就叫东巴,智者的意思。也许只有这些东巴和少数专家还能解释那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古老的经典和了解在特定场合下的需要遵循的那些繁文缛节。纳西人口总数30万,有500多东巴数量不算少了。纳西族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房屋建筑技术、民族服装(尤其是女性的“披星戴月”服饰)、饮食习惯等。这些东西都是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

这天是清明节。路上有许多纳西人拿着柳树的枝条,背着篓子向山上走。相信他们去的墓地都在山高林密比较干燥些的地方。不知他们的背篓里装的是什么,估计他们的祭奠还是应该有些我们不了解的仪轨和器物的。

人类世代相传,是有来源的,就象水一样,有源头。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寻找拉市海的源头吗?敬老尊贤,慎终追远,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美德。

马蹄下的山是玉龙雪山的一部分,但在这一带山高不及雪线,不难上。不过,走的时间长了,我非常想让我的无言的伙计棕栗休息一下,因为我觉得它比我重不了多少。木本军说现在没有必要,并教我一句谚语:上山不骑不是马,下山骑马不是人。

马靠着强壮的筋肉,负重致远,上山时坚定沉稳,但下山时因重心前移,如果上面还有一个人的话,就会非常吃力,容易马失前蹄。人是造物者制作的相对软弱无力、两肢行走的长条形动物,腰能弯能直,下山虽膝盖吃重,但总的来说下山易于上山。所以,在下陡坡时,懂得这个道理的骑士应该下马步行。

到了一处棚屋,显然是游客休息处,见到几个女人在生火做饭。平底锅里煎着土豆片儿、豆腐片儿、面粉饼、米粉块儿。这些是给游客准备的。我是最早的游客,当时仍然是唯一的游客。我知道,大队人马很快会步我的后尘来享受这些东西。

研究了锅里的食物后,我问:各位胖金妹,你们有没有没有油的东西?

我买到了两个煮鸡蛋,这是我在丽江的第一顿早餐。

这里就是美泉河的源头。看不见水从哪里出来,只见一段瀑布从高处跳下来,附近的一片草地上还有一湾清水,那完全透明的水和水中鲜嫩翠绿的不知名植物告诉我泉眼就在这附近。这里是美泉河的源头,是拉市海的源头之一。

远眺拉市海
点击看原大图片

清明节上山祭祖的纳西族老人
点击看原大图片

从山上跳下来的小溪
点击看原大图片

清泉
点击看原大图片

妇女们制作的小吃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三)泛舟拉市海

旅游业的兴旺给丽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造成生态的紊乱和退化。

策马下山,我们穿过村庄,穿过农田。一路上,木本军仍然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并主动解说许多东西。

围着拉市海的村庄合起来叫拉市乡。拉市乡人均耕地现在只有1.4亩,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蚕豆、蔬菜、油菜、薯类、白芸豆、水稻,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家禽我只看见有鸡,家畜除大牲畜外有羊和猪。在农作物种植中,也广泛使用薄膜大棚、复地膜、化肥、柴油驱动的机械等现代农业技术和材料。

拉拉杂杂,还没真正扯到拉市海本身。现在该到了。

我们穿过岸边的湿地,栓好马,跳到一条铁壳船上。木本军撑起长竹篙,船从北岸向南,缓缓驶向湖心。

我现在所看到的拉市海已经不是原来的拉市海了,或者说已经不是自然的拉市海了。

据说,原来的拉市海,湖面的大小随着季节变化。当湖水淹没湖边湿地时,人们就捕鱼;当湖水退出湖边湿地时,人们就种田、放牧。1990年代,丽江突然出了名,游人们涌了进来,城市供水不足,政府就在拉市海的落水口那里筑了一道坝(1994年完工),并修了通到丽江的引水渠(1998年完工)。由于水位提高以及水面不再自然伸缩,许多农田被永久性地淹没,人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捕鱼,鱼就逐渐减少了。另外,鸟是吃鱼的,也吃庄稼。鱼少了,鸟就吃更多的庄稼。严格的保护鸟类政策实施后,冬季封湖,人不可以下湖捕鱼和干扰鸟类生活。春天开禁,憋了一冬天的人们开始用密网狂捕,而此时的鱼正处在产卵期,于是,大鱼、小鱼、未出生的鱼一起入网,对渔业资源来说,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另外,由于水质的下降,经济价值很高的海菜花几乎完全消失。旅游业的兴旺给丽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造成生态的紊乱和退化。

拉市海水浅,木本军的竹篙永远都能戳到湖底。湖里的水草极其茂盛,翻卷在一起,在水非常浅的地方几乎冲出水面。据说,这个湖里生长螺旋藻,但我不知道螺旋藻长的是什么样子。

候鸟还没有全部走光(也许有的就不走了呢)。在靠近一片沼泽地的地方,我们看见一个鸟的群体,总有十几只吧,是一个种类,我看就是些羽毛颜色比较漂亮的野鸭子。

木本军指着湖心的一个小岛说,岛上的小房子里有一个东巴,能用东巴文给人写名字,等等。我想,写名字之类的事情一定是一种商业行为,赚些小钱的。

我还没有遇见过任何一个东巴,所以很希望能和这位晤谈一番。据我有限的了解,东巴教除了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凝结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之外,也受到周边多种宗教的影响,包括佛教、笨教、道教。我觉得它很有北方萨满教的风格:无庙宇,有祭司,重仪式。原始宗教可能都是相通的,或者说,具有许多共性。

当我们接近小岛时,忽然发现小房子已经被烧毁,里里外外一片狼籍。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们十分纳闷。直到第二天,当我再次来到拉市海边,在另外的一个马场里,我了解到这根本就是人为的破坏,是由于与金钱有关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暴力行为所致。

拉市海周边地图
点击看原大图片

走进村庄。木本军的马走在前面。
点击看原大图片

农田里的油菜和蚕豆。注意远处有塑料大棚。
点击看原大图片

湖里的水草极其茂盛,翻卷在一起。水是清亮的,阳光在水的表面蒙上一层轻纱。
点击看原大图片

在靠近一片沼泽地的地方,我们看见一个鸟的群体。
点击看原大图片

离得近就惊飞了。
点击看原大图片

伉俪
点击看原大图片

小岛的一侧。红墙是被毁小房子的侧面,台形和塔形的建筑物的意义和作用不得而知。
点击看原大图片

被破坏的房子的正面。注意墙上的东巴象形文字和其他图案。东巴教除了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凝结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之外,也受到周边多种宗教的影响,包括佛教、笨教、道教。我觉得它很有北方萨满教的风格:无庙宇,有祭司,重仪式。原始宗教可能都是相通的,或者说,具有许多共性。
点击看原大图片

(四)在束河和大研走街

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 徐霞客

登岸之后,按木本军的意思,我们准备在湿地上再骑马漫步一番,然后回美泉马场。

这时,我们看到湿地外围的公路边,停下了几部公共汽车,从车里涌出大量的人,这就是那些随团旅游的游客。

还有一辆小型汽车,压着湿地,颠颠簸簸地,径直向湖边开来。木本军说:湿地上不许开机动车,这个人法制观念很淡薄呀。

法制观念很淡薄的人越来越近,最后嘎然停在我们的面前。原来是朱师傅。朱师傅虽然犯了规,但他的及时到来对我非常有利。我随后在中午之前就赶到了束河,有足够的时间在束河走街穿巷;然后又返回丽江,仍有足够的时间在丽江继续走街穿巷。不然的话,我可能会在马场那里有所滞留,可能会正儿八经地找个饭馆吃个饭,这都是花费时间的勾当。

在丽江大研古城北方四公里的山凹处,隐藏着一个和大研古城极其类似的古镇,这就是束河。徐霞客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院者,束河镇也,译法之差。中海就是那九鼎龙泉,如今,潭内仍然是泉水清亮,潭的周围仍然是垂柳婆娑、翠柏英挺。

实际上,束河古镇就是个小一号的大研古城。这里的九鼎龙泉,就相当于那里的黑龙潭。泉水通过类似的水网,洗刷着古镇。据说,丽江街头的水可以洗脸、洗衣服,而束河街头的水可以煮饭甚至直接喝。当然,我没看见谁真的喝。

我用很快的速度从束河古镇南部的“四方听音”向北走。和丽江一样,这里也是茶马古镇,过去以皮货加工业著称,皮匠们一根锥子走天下。古镇中心的地方也有个四方街,但这个四方街只有五七个游客和两三个背篓的当地人,其他的街道也不拥挤。来过的人都说,丽江已经过于喧嚣,束河相对来说相当地宁静。眼见为实。

走到北边尽头,看到了九鼎龙泉。我向北了望,心想,洛克博士的旧居应该在不远的前方,当然走路去那里时间是不足的。

我选择靠东一点儿的方位返回,免得走重复的路,结果发现这里比较荒凉,有些掌握不准方向了。这时,一个小姑娘从山下的农舍走出来,询问之下,知道她就去四方街,为高考报名复印户口本的有关页。于是,一老一少就在崎岖的路上抄近道结伴而行。

姑娘的父母是农民,家里只有几亩地,生活清贫。我从心里希望她能考上一所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蓓蕾一样的年华,冰雪一样地纯洁,她生而逢时,从秀丽的纳西小镇边的清贫农家开始,走她漫长的人生之路。

走到南门外,给朱师傅打了个电话。朱师傅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走这么快。我说:我就是走路,观察建筑物和人,还观察远方的玉龙雪山,还和人边走边谈,束河就这么大,所以走完了。你知道,我是军人,排头兵,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分钟走116步,没有误差的。

朱师傅问:难道你没吃饭吗?

一句话提醒了我。我除了清早在拉市海源头那里吃了两个煮鸡蛋之外,还一直什么也没吃。城门外只有些卖水果的,为等朱师傅我也不能走远。于是,我就站在一个菠萝摊子前,一块接一块地吃起蘸盐水的菠萝片儿来。卖菠萝的胖金妹对我的胃口十分欣赏。

回到丽江时天还早,我就从北门大水车那里走起,走到四方街,走到木府,走到南门,再绕回来,其中碰到一个水渠不流而有气味的地方,周围全是餐馆,餐馆全是空的。当然,瑕不掩瑜,丽江、束河,都是美丽而清洁的城市。

喜欢热闹的人,去丽江。喜欢清静的人,去束河。两样都喜欢的人,两地都去。

束河古镇地图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丽江大研古城地图
点击看原大图片

束河:街道。远处可见玉龙雪山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丽江:大水车。哪个地方能没有江兄的题词呢?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丽江:木家土司府的大门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丽江:摩梭姑娘在纺织。摩梭姑娘高挑端正,姿态优雅,非常迷人,令人不忍离去。
点击看原大图片

(五)从石鼓到虎跳峡

大石迎头挡在江心,霸气十足;两侧的峭壁左右近逼,威风凛凛。金沙江被彻底激怒了,跳将起来,奋力冲击,强行闯关,一时之间,水花飞溅,涛声如雷。

有三条大江,从青藏高原的深处发源,一路流向东南。从藏滇川交界处开始,这三条江以小间隔长距离地并行,形成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色,举世无双。右边的怒江和澜沧江,义无返顾地流出国界,分别被那里的人们称为萨尔温江和湄公河。而左边的金沙江在流到玉龙雪山附近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270度的大转弯,向东北方向流去,虽然不久之后又几乎是逆向地转折一次,但最终仍然再次转折流向东北,成为长江的上游。这第一个拐弯的地方,被称为长江第一湾。

在距长江第一湾下游35公里处,哈巴雪山在左,玉龙雪山在右,形成一个17公里长的峡谷-虎跳峡。虎跳峡两岸山崖壁立,江面最窄处(上虎跳石附近)仅30余米(我是在枯水期看到的,可能30米也不到),江面到山峰顶部高差3000多米。

让这一地区出名的第一人是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1884-1962)。洛克在我国西南地区生活许多年,住在那里的雪山下,走在那里的茶马古道上,与农民、马帮、土匪、土司、活佛为友,用他的文章、照片,通过《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向世界介绍这里的山川,这里的人。当红军北上,林彪兵次昆明时,洛克带上所有的家当,主要是那些东巴文献,跑到法属越南。日后形势平静,他就雇来飞机,要顺穿虎跳峡,拍照。当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根据洛克的素材所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The Lost Horizon)发表后,尤其是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后,这个拥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牛羊成群的美丽的大草原地方就成为世人向往的永恒、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

后来,中国关起门来许多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又有洋人来了,背着背包,手拿洛克绘制的地图,寻找洛克走过的路。随后,旅游之风气渐渐高涨,来的人逐渐多了。在虎跳峡的哈巴雪山一侧(也就是香格里拉或迪庆州行政区一侧)山势略缓于玉龙雪山一侧(也就是丽江市行政区一侧),半山腰处早已经有公路贯通整个峡谷。但是,许多欧美人士仍然喜欢在崎岖的小路上徒步。在我们的青年人中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喜欢徒步的人。

虽然已经不是青年,但我也曾仔细地研究过徒步虎跳峡的路线,具备了基本的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想像,也有准备徒步的冲动和粗略的计划。但是,有两件事情使我事到临头重新做了决定:一是我进藏之心当时还活着,打算尽快去香格里拉解决进藏问题而不是在丽江消耗时间;二是我急切之间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独自一人,万一在什么天梯、一线天、张老师小道、滑石板之类的地方出点儿小问题怎么办?我这里说小问题,而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一脚踩空了或者掉下个石头砸头上了,那时有多少个人在旁边也是没有用的。

我已经知道,人们在玉龙雪山一侧也修了栈道,从停车处开始,在栈道上步行2.5公里可以走到上虎跳石那里,也就只能到那里,这对一般的游客也就足够了。我决定参加这样的一个旅行,还是请楼下的胖金妹帮我处理。她选择的是马锅头户外旅游有限公司,项目如下:

虎跳峡一日游专线
行程安排:早上8:00集合,8:30发车,丽江—石鼓(长江第一湾)—虎跳峡—拉市海—丽江
报价: 140

在这个一日游里,我结识了宁波的章兄,广州的刘、严伉俪。他们告诉我:马锅头公司有许多站点,四方街有一个,新城区也有。最有趣的是,在我住的鹿源客栈旁边,就有个该公司的散客接待中心,在那里,可以讨价还价,可以交换信息,可以寻找同路人,等等。章兄等带我去看了一下,我才发现我这两天的孤陋寡闻。散客接待中心联络数据:

丽江马锅头户外旅游有限公司
丽江马锅头散客接待中心
丽江古城新化街翠文段70号
0888-5119339
http://www.shangrilatour.cn/
http://www.maguotou.com

还有个挺不错的网站呢,信息量挺大的。以前知道就好了。希望以后去的朋友能加以利用。

4月6日清早,马锅头的导游王小薇开始在古城走动,从不同的客栈里把报了名要参加这个一日游的人们叫出来,跟在她身后。人们最后被带到水车北面古城之外的旅游客车里。

旅游客车首先经过拉市海。我又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望了拉市海的全貌。一个海子,周围散布着七八个村子,再周围着玉龙山南部的余脉,翡翠打制的聚宝盆一样。两万纳西人在这里讨生活,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现在,世界都打开了。这里的纳西人必然要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我只是希望,他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能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特有文明。他们民族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从北方移来的游牧羌人,由牧转农,和孟获那个时代这里的人是非常不同的。

王小薇是个能说会道的女孩子或胖金妹,解说非常专业。但她一句英语也不讲。车上至少有七八个洋人,占四分之一。这些人懵懵懂懂地,停车了也不知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回来。车到石鼓镇,大家下去参观。一位洋人大声用英语问:我们停下来干什么呢,只是“批批”一下呢还是参观?

我当回雷锋吧,告诉他们,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观地点,这里是金沙江畔,是长江的第一个大转弯,要仔细参观的,而且,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去漂流。

为此,我在当天的余下时间里多次当雷锋,这同时也使我除了临座的章、刘、严诸友外,也结识了几位洋人朋友,其中一对来自蒙特利尔的夫妇,与我在香格里拉再次不期而遇,并一起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

长江第一湾历来是兵家重地。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革囊渡江”,都发生在这里。后者并把后来叫做石鼓镇的这个地方作为丽江最初的治所。

石鼓镇之得名是因为镇边的一个小亭内竖放着一面鼓形石碣,记载着明嘉靖年间木家土司进军吐蕃,得胜凯旋的丰功伟绩。

前面提到林彪兵次昆明,是为了渡金沙江虚张声势。那次中央红军渡江离长江第一湾有些距离,是在比较靠下游的地方,在云南元谋和四川会理的交界处,事在1935年。1936年,贺龙旧戏重演,率红军二、六军团先下鹤庆、丽江,直抵长江第一湾,从石鼓至巨甸一线的7个渡口强行渡江,摆脱了追兵。

石鼓镇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交易场所,是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和互通有无的纽带之结,其集市贸易的传统至今不衰。

路边摊子上卖各种零食小吃。章兄买了一碗鸡豆米粉,一大碗,建议我分点儿尝一尝。我跃跃没试,因为当时实在没有食欲,也对苍蝇飞舞的环境略有顾及。其实,既然已经到了丽江的乡下,就应该试试地道的鸡豆米粉。一种丽江人引以为傲、又被许多外来人称道的美食,必不是浪得虚名。

和丽江比,从穿着打扮和样貌举止看,石鼓镇的纳西人民更“纳西”一些。在一间房子里,我们坐下来欣赏他们的音乐。在阶梯式的舞台上,一位中年妇女手拊古筝,在几位持别种弦器的老者的伴奏下,高歌几曲,可以说是,优雅嘹亮、穿云裂帛。几位中老年艺术家都是深色皮肤、精健身材。

来到江湾大拐弯的外侧,看到金沙江水迎面而来,又在我们的脚边急转而去,江面平静,没有惊心动魄,只是自然流畅。这是初春,仍属枯水季节,流量不大,沿江的山岭也略显绿意不足,而大拐弯内侧的平坦河滩上,显然是因背山近水向阳而郁郁葱葱。我们站的距离太近,对拍照不利,普通相机无法拍摄全景。我看了看后面的山,想爬上去,但恐怕时间不足,影响团队行动。这是随大帮行动的缺点之一。

王小薇跑来跑去,正在积极动员人们去漂流。看这里水的流速不大,我不认为会有惊险的漂流,只是慢速顺流而下而已,于是没有参加那个队伍,上车去下游等待了。有10来个同行的游客,下船漂行了若干公里。

等回漂流客,我们的汽车沿江下行直去虎跳峡。有很长的路段,车在江左也就是迪庆一侧的路上行驶,显然是因为丽江一侧的地势、路况不及这边。

到了车不能行的地方(此时我们已经过桥来到江右),大家开始了栈道步行。这个栈道显然是新近修的,斧凿之痕尚新,方石铺就的路面宽阔平坦,路边有栏杆,路面离江面也就二、三十米。走在上面,和逛大街区别不大。唯一令人担心的就是头上的岩壁好象暗藏些危险。仰头看有这样的感觉,而且路上每隔一段就会遇到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一块醒目的警示牌子,提醒人们靠近岩壁走,走单行,快速通过,以避免落石。

问:经常有落石吗?是自然松动的吗?

得到的回答避重就轻:也有的时候是猴子从上面弄掉或丢下来的石头。

两侧山峰的质地好象真的不特别坚硬。尤其是对面的哈巴雪山,从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大规模的滑坡,有的滑坡象凝固的大瀑布一样。在对面山腰里和我们的栈道高度差不多的位置,有一条极其窄小的路,是沿着山的皱褶凿成的,毫无护拦,看起来非常险要。后来看到其末端已被滑坡掩没,显然已经废弃。小路中间有一个圆洞,洞口散布着白色物质,应该是深处岩层的碎石粉末。就是说,曾经有地质工作人员,携带着器材,从那条险路走进来,在山壁打个洞,研究山体内部的物质。前几年这里要建水库修大坝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说有人到处打洞做地质调查,选择建坝的位置。这也许就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栈道2.5公里长。在走到后半段时,江流逐渐加速,浪花撞击着江里不断增多的岩石。最后,巨大的虎跳石赫然出现在眼前。大石迎头挡在江心,霸气十足;两侧的峭壁左右近逼,威风凛凛。金沙江被彻底激怒了,跳将起来,奋力冲击,强行闯关,一时之间,水花飞溅,涛声如雷。

向彼岸望去,那里也聚着人,是从高处的公路下来的。对面的公路的位置很高,一直通到峡的出口,其中还有些上上下下的小路供人徒步,小路中有的部分就是茶马古道的段落。在那一侧,有真正意义下的徒步,有具有挑战性的险阻。当然,去实践的只是极少数人。而在我们这一侧,平坦的栈道在上虎跳嘎然而止,人们必须按原路返回,没有别的机会。

汽车在回程中在拉市海的一家马场停留。时间已近傍晚,气温降低,人们的游兴不大了。我没看见谁去骑马,只有几个人走到湖边散步。我和马场的人聊天,中间谈到了湖心小岛上的东巴房屋被毁。

一个青年冷笑着说:不应该毁吗?小岛是大家的,他们凭什么去建房子独自赚游客的钱。再说了,那个东巴是个假的。总之,小屋必须毁。

他显然很气愤,又说了许多很强硬的话。他的周围,有一些人也附和着他。

我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但还是说了几句:你们围湖各村不是一个乡的吗?乡政府不能出来调节经济利益问题吗?自行放火烧毁成物,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

引来一定的抵触情绪,况且与事无补,我无意继续这个讨论,随即转换了话题。后来,有朋友提醒说,这种湖心岛对鸟类非常重要,应该尽量避免人类的活动。如此,毁了也好。

石鼓。一个小亭内竖放着一面鼓形石碣,记载着明嘉靖年间木家土司进军吐蕃,得胜凯旋的丰功伟绩。
点击看原大图片

唱歌。在阶梯式的舞台上,一位中年妇女手拊古筝,在几位持别种弦器的老者的伴奏下,高歌几曲,可以说是,优雅嘹亮、穿云裂帛。几位中老年艺术家都是深色皮肤、精健身材。
点击看原大图片

转弯。金沙江水迎面而来,又在我们的脚边急转而去,江面平静,没有惊心动魄,只是自然流畅。
点击看原大图片

栈道。走在上面,和逛大街区别不大。
点击看原大图片

山洞。前几年这里要建水库修大坝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说有人到处打洞做地质调查,选择建坝的位置。
点击看原大图片

大石。巨大的虎跳石赫然出现在眼前。注意,岸边一只人造的猛虎正准备跳跃。
点击看原大图片

旺水时,虎跳石被浪涛全部淹没。此照片由老呆拍摄于两年前的八月。
点击看原大图片

身着王族服装的洛克
点击看原大图片

衬着纳西文字的洛克印章。我忽然想起盛世才赠给赫定一张个人小照,题曰:赫博士惠存,弟盛世才。那个时代称呼洋博士为某(单字)博士好象很流行。
点击看原大图片

三江并流一带的简单地图
点击看原大图片

老椰子
2007年4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