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欧洲旅行记略(上集)

目录

(一)英国:伦敦
(二)比利时:布鲁塞尔
(三)荷兰:阿姆斯特丹
(四)德国:科隆
(五)德国:法兰克福
(六)德国:海德堡
(七)瑞士:卢塞恩
(八)列支敦斯登:瓦杜兹


(一)英国:伦敦
返回本集目录

在伦敦塔的一个放映室里,周而复始地播放着“今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加冕典礼的场面。

从纽约飞到伦敦,一般客机需要7个小时,但2008年5月15日的AA-10132却用了10几个小时。现在的飞机航班,晚点是正常的,不晚点是反常的。

第二天早上,在伦敦的希思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我们见到了导游罗宾(Robin),一个来自旧金山的台湾移民的后裔,38岁,讲国语、闽南语、粤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罗宾陪同我们度过了接下来的行程。他对欧洲的了解,尤其是对欧洲历史的比较全面的涉猎,以及他对艺术的颇为专业的见地,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希思罗机场在伦敦西郊。在机场附近,有多架被遗弃的协和(Concorde)客机,标志着人们对一种高性能交通手段的扬弃。性能价格比在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能源的短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到当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泰晤士河(Thymes)在伦敦城南偏西进城,在城里拐着弯。我们的车从机场出发,进城后大体上在泰晤士河的附近行进,游览市容,期间两次过桥穿河。

路上看到很多有关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1819-1861)的痕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给他树的金色纪念碑(Albert Memorial)、为他和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1837-1901在位)并列名号建的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他常去喝咖啡的地方等等。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国势兴隆,如日中天。中英之间的主要冲突,全部发生在这个时代。英俄之间的百年“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主要发生在这个时代。英国人怀念给他们带来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怀念女王,爱屋及乌,连同怀念她早逝的丈夫。许多文章互相传抄说阿尔伯特亲王是女王的表兄。事实上,二人同年,分别出生于5月24日和8月26日,亲王小3个月,表弟也。阿尔伯特亲王自己比较低调,但积极为社会服务。世人应该记住,世博会是他催生的,这个一直持续的国际盛会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事业。

立于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中央的纳尔逊之柱令人仰望。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海军中将,自幼随舅舅在海军长大,起于卒伍,累迁拜将。他在风帆战舰战术上多有创新,屡挫强敌。他战时身先士卒,常自立于甲板而令旗舰突挺,竟致多次重伤,眇一目、断一臂,号称“残疾将军”。以忠勇,纳尔逊得封男爵衔,入贵族列,掌海峡舰队之兵符。当其时也,法皇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的新生帝国政权正与欧洲反法联盟反复鏖战,欧洲众多国家每每不是对手。1805年,拿破仑本人率大军在阿尔卑斯山东部与奥地利、俄罗斯厮杀,重创对手,强迫结束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但是,在海上,在特拉法尔加港,纳尔逊的舰队却重创法西(班牙)联合舰队,俘其统帅,使法国海军精锐尽失,一蹶不振,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纳尔逊本人在是役中弹重伤,在得知胜利的消息后在甲板一逝长眠。英国人感其荫庇之德,立高柱巨像纪念。石柱高52米,铜像高5.3米,在大广场矗立俯视都城。

许多景观,诸如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History Musuem)、哈罗斯商店(Harrods)、骑士桥(Knightsbridge)、海德公园(Hyde Park)、一些歌剧院、唐宁街十号(10 Downing Street)等,都是在行进中观赏的。比较仔细地游览了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一带、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和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傍晚,住进位于塔桥桥头的果曼连锁酒店的塔店(Guoman Hotels the Tower,44-870-3339106,Room 391),房间恰在近桥近塔之角。拉开窗帘,天幕之下,窗前雄壮的石桥和对岸灯火辉煌的现代建筑相互衬托;隔一条街,就是那些古老的石墙石塔群,其内藏有诸如钻石“非洲之星”(The Cullinan)一类的珍宝,也有暗无天日的地窖式牢房和血溅五步的斩首现场。

从重要史迹、地标到普通的公用设施、店铺、民居,伦敦的古旧建筑之多、其保存养护之良好,让人印象深刻。新建筑协调得法,没有特别高层的。因此,整个城市古风依旧,条理不坏,显示出这个昔日首强之国的首都的厚重底蕴和笃定性格。在伦敦塔的一个放映室里,周而复始地播放着“今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I)的加冕典礼的场面。一个花样年华、充满活力的姑娘,变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这位行动迟缓的老太婆,高贵虽依旧,青春已不在。人如此,其他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非常显然,伦敦居民中已经掺进大量的印巴裔、黑人和其他非白人。后来,在法国的巴黎、里昂等大城市,我们看到了类似的情形。这主要是殖民活动的历史遗产。出去折腾一圈儿,掠夺了再丢失,留下遗民,带回移民,从一方面说,推动了民族混合。事实上,英国民族本身的成分也是复杂的。现在,除被视为主体的日耳曼系(Germans)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外,早期的凯尔特系(Celts)的盖尔人(Gaels),罗马北进时期的罗马人(Romans)、比利其人(Belgae),后来的日耳曼系的维京人(Vikings),都参与了英国的民族合成。当然,这些种群都出自欧洲。

这里不流通欧元或其他货币,只使用英磅。当然,我们可以在国人开的店铺(应该还有别的一些地方)使用美元。欧元系统的实施是1999年的事情。作为一个欧盟的主要国家,英国却一直游离在外,显得特立独行。事实上,英伦和欧陆经常有许多不同之处。举例说,果曼酒店的英式早餐非常丰富,而在随后旅途上欧洲其他国家的旅馆中,除了几次有美式早餐外,其余的早餐都是所谓的大陆式(continental),对许多外来的人来说,过于简单了一些。还有,英国的电源插头和插座的格式很特别,不仅和美国、中国的不一样,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也不一样。

纳尔逊之柱立于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央。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阿尔伯特亲王纪念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威灵顿凯旋门(Wellington Arch)之上,和平天使乘战车而降(The Angel of Peace Descending on the Chariot of War)。四匹马的战车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用做赛车。国人古有驷马(《论语•颜渊》)之说,喻郑重,喻快速,华洋暗合。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我们在伦敦唐人街的旺记(Wong Kei,020-74373031)用午餐。这是个500座的餐馆,旧式的石头洋楼饰以精细的雕刻,很有气派,以前这里是一家有名的假发制造商所开的店铺。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伦敦塔院内。位于泰晤士河畔、塔桥桥头的伦敦塔饱经沧桑,浸透着荣耀、奢华、神秘、冷酷和血腥。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伦敦塔的卫兵换班。那个黑人小伙子高挑健壮,骨架匀称,皮肤黑的发光,象个根源在塞内加尔河一带的后生。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塔桥看夜幕下的塔店(果曼酒店)。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塔桥看塔店对面夜幕下的现代化建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夜幕下的塔桥。雄壮的塔桥,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建于维多利亚时代。整体看上去庞大、沉重,但其底部的中央部分居然可以升起,让大型船只通过。9月29日,我从电视上看到,伦敦当局开启桥面,庆祝这个城市接办2012年的奥运会。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英国的电源插头和插座的格式不仅和美国、中国的不一样,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也不一样。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二)比利时:布鲁塞尔
返回本集目录

历史上,在发生战争的情形下,这里幸运的时候被划为缓冲区,而更多的时候是被辟为战场。

次日清早,搭乘高速列车欧洲之星(Eurostar)去比利时王国(Kingdom of Belgium)的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

据说,在去年(2007)11月以前,欧洲之星在伦敦方面一直是使用滑铁卢(Waterloo)车站,这一段铁路不属于高速,各类火车共用;现在,已经改用全长110公里的独立新干线和圣潘克勒斯(St. Pancras,N51°31.851',E0°7.545',A65.532m - 我的GPS显示的数据,下同)车站,避开了普通列车,于是全线高速,最高车速可达300公里,从伦敦至布鲁塞尔(中间有一段经过法国),只用不足两个小时。这个铁路系统给欧陆和英伦之间的交通带来了极大方便。

昨天的天空就不清爽。今早天色开始阴沉,偶尔会飘下牛毛细雨,淅淅沥沥地扫在车窗上。火车风驰电掣,很静。进出隧道前后都没有看见海,不知不觉地就越过海峡到了法国,然后也是不知不觉地就越过边境到了比利时。海峡两岸的铁路两侧都是偶尔有些小丘的平原。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村舍显得安宁,甚至有些沉闷;农田、草地和林木表现出的是湿漉漉的绿意盎然。

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我们见到了司机乔凡尼(Giovanni)。乔凡尼,49岁,意大利人,矮而壮,粗通英语,沉默寡言,说话时会脸红,敬业,陪我们度过了15天。

阵雨中,布鲁塞尔大广场(Grand Place)依然游客如云。长方形的广场和小石块儿铺就的鱼鳞地面,以及广场周围那许多被用为行会楼(guild houses)的古旧建筑,使我联想起去年在茶马古道上遇到的那些个四方街。当然,这里的规模要大许多。这个广场是布鲁塞尔的心脏,虽广纳外地游客,但更属于当地人民。每两年的8月,市政府都要在这里举行为期4天的“大广场鲜花地毯节”,届时广场布满鲜花。

距离大广场三个街口处,名声远播的撒尿小男孩儿的铜像(Manneken Pis)隐在街角的凹陷里;游人们则在雨中围观,指手画脚,兴致勃勃。这位男孩子这天穿着一套礼服一般的黄色雨衣、雨帽,虽然仍然在撒尿,但却显得风度翩翩。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首开捐衣服之风气。随后,许多要人名士们跟进。由于人们的殷勤奉献,现在,这孩子已经拥有许多套衣服,负责看护的人们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让他穿上一套什么衣服,以致于游人们已经很难看到他光着身子的形象了。

在广场外面另一侧的一个安静处所,音乐家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瘦长的金属塑像在低头沉思,令人肃然起敬。附近又有唐•吉诃德(Don Quixote)和他的随从桑丘•潘沙(Sancho Panza)的塑像。二人正在赶路,一长一短两个人形,一个骑马一个骑驴,令人哑然一笑。需要指出的是,巴托克是匈牙利人,《唐•吉诃德》的作者賽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年)是西班牙人,都不是比利时人,但得到了布鲁塞尔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广场附近都是拐弯抹角的狭窄街道,街道两旁都是店铺。许多人在这里进餐或者购买特产。巧克力、啤酒、炸薯条是比利时的饮食三宝。虽然炸薯条(French fries)从字面上看象是法国产品,但我们在这里被告知,发明了这种食物的是比利时讲法语的人,而不是法国境内的法国人。我们买了一些贝壳状的巧克力。样子不错,但后来吃的时候发现太甜了一些。

比利时的早期的原住民是凯尔特系(Celt)的比利其人(Belgae),与同在北方的日尔曼各族非出同支。比利其人于公元前58年组联盟抵抗恺撒的入侵,兵败渡海逸入不列颠立国。但是,相信当年会有大量遗留,尤其在阿登高原的山林之中。现在,比利时有三种官方语言:荷兰语(弗拉芒语,Flemish)、法语(瓦隆语,Walonreye)和德语。但是,只有极少的人讲德语,讲荷兰语的人过半,讲法语的人近半。许多人虽然讲法语,但他们相信他们族源的主要部分来自古老的当地,与法兰西民族的大融合成族有很大区别。现在,欧盟、北约还有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此城也因此被目为欧洲的首都。作为这样的一个国际都市,英语在布鲁塞尔相当普及。

从地理上讲,比利时处于欧洲最重要的国家英、法、德之间的交汇点,夹在那里。在列强争斗中,这样的地位非常敏感。历史上,在发生战争的情形下,这里幸运的时候被划为缓冲区,而更多的时候是被辟为战场。拿破仑与英军、普军在此决战,双方60000多将士抛尸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的滑铁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里都沦陷于德国,饱受战火摧残。1944年12月,德军东西两线同时告急,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在比利时的阿登高原(Ardennes)发起闪电战,配合恶劣天气,试图扭转颓势。战役持续近两个月,德军以失败告终,从此一蹶不振。二战时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非常有名。在布鲁塞尔以北20公里处的布伦东克(Breendonk)也有一个集中营,不那么有名,规模比较小,多少有转运站、缓冲区的性质,但作为集中营,这里是一个同样残酷的所在。

在这里,公共厕所收费。在大广场和撒尿小男孩儿铜像之间,有一家商店里有一处厕所,门口坐着一个收费人,使用一次厕所收半个欧元,生意很好。以后的旅途中到别了的国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一直到法国才改变。

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是一条横跨英伦海峡把英国英、法国的铁路隧道,包括三条50公里长的隧道:两条供铁路运输,中间一条作为保证后勤与安全之用,1994年5月正式通车。此图显示了隧道和铁路线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之间的连结和持续的辐射。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撒尿小男孩儿铜像躲在街角的凹陷里,游人们在雨中围观,兴致勃勃。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撒尿小男孩儿铜像近影。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大广场的一部分。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大广场上市政大厅(Town Hall)的屋顶。金色的塑像是天使长圣米迦勒(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音乐家巴托克瘦长的金属塑像低头沉思。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唐•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在旅行。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三)荷兰:阿姆斯特丹
返回本集目录

我们看到了附近的海水高出岸边草地的景象。

中午赶到荷兰(Holland)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虽说阿姆斯特丹是首都,但王室、议会、政府、各国使团等等却都在另一个城市海牙(Haarlem),所以阿姆斯特丹实际上只是经济中心。荷兰正名尼德兰王国(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真正叫荷兰的地方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此国南邻比利时,东邻德国,西、北为海洋包裹。阿姆斯特丹附近是个海湾,海水甚浅,用大坝拦起一半,填海造地,增加人类生存空间。

在时有时无的牛毛细雨中,我们乘船顺着运河游览市容。阿姆斯特丹的地面一般也就几米的海拔,有的地方比海面还低。以水坝广场(Dam Square)为原点,放射式以及半环套半环的运河密布,使城市如半个蛛网。事实上,整个城市就是泡在水里的。水坝广场以前就是个水坝,是阿姆斯特尔河(Amstel)河上的第一个水坝,是这个城市建设的起点,也是这个城市的名称的来源:阿姆斯特丹者,阿姆斯特尔河上之水坝也。水坝广场上有白色纪念碑纪念二战亡魂,赤裸而悲凉;又有王宫、大教堂;鸽子极多;其周围是繁华商业区,熙熙攘攘;民宅多窄门窄窗,小家碧玉。

马路上有许多的自行车,停车场里的自行车更多,密度之大,甚至有点儿类似二十年前中国城市的情况。

我们乘船去了一家名为迦山的钻石加工厂(Gassan Diamonds)参观。钻石切割在荷兰传统悠久,口碑甚佳。非洲之星就是由英国专门送到阿姆斯特丹请阿斯切兄弟(Asscher Brothers)开刀切割。这个行业以及这门手艺主要由犹太人控制和掌握。二战期间,犹太工匠们基本上都给希特勒拉去集中营了。战后的恢复,经过了较困难的时日。现在的工厂员工,从面目上看,仍然多是犹太人。

食色性也。我们在水坝广场附近的海城大酒楼用餐。海城大酒楼在街角上,紧挨着一条运河。沿着运河走过去,就是名气很大的红灯区或以国人之习惯称为花街柳巷。此时,华灯初上,红灯区开始活跃。性店铺和性交易场所多是普通的连栋窄楼的一楼,业者泳装打扮,配以粉红或其他柔色之灯光,在拉开了帘子的玻璃门后展示实力。有兴趣的人士趋前搭讪、讨论。据说,此红灯区有执照的性交易场所有500多处,少数人妖、男妓夹杂其间。同性恋的酒吧灯光昏暗诡异,深不可测。在荷兰,性交易作为一种行业得到民风的容纳,并从2000年起合法。从业人员要申请执照、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并交纳收入的三分之一为所得税。除了色情,此国的法律也允许同性结婚、某些情况下的安乐死以及成年人在咖啡馆使用少许软性毒品,这些东西在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不被接受或者极有争议的。

这是2008年5月17日。夜宿史基浦机场(Airport Schiphol,N52°18.420',E4°45.333',A28.6512m)附近的希尔顿酒店(Hilton Amsterdam Airport Schiphol,31-20-7104000,Room 317)。机场设计新颖,以人性化、方便旅客为最高宗旨,得了许多奖并多次被评为世界最好机场。这里以前是湖泊。16世纪中叶,湖面上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水战(Battle at Schiphol),此为荷兰争取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Dutch Revolt,1568-1648)的一部分。现在,沧海桑田,湖被人工填平,古战场变成了今机场。

次日启程南下,偏东,是德国那个方向。昨日的阴云一扫而空,天清日朗,飘些白云。出城途中欣赏到一架风车。风车是荷兰人民发明的。现在,荷兰全国各地仍有许多风车,可能主要就是有观赏价值。我们现在看着的这个风车是主人从鹿特丹(Rotterdam)买来,拆卸后搬到这里重新安装的。主人就住在风车里面,他的车停在外面的草地上,选择了一种安逸自然的居住方式。当然,经常有游人来此指指点点、嬉笑拍照,所以谈不上安静。我们看到了附近的海水高出岸边草地的景象。一条矮堤阻挡着海水,看着有些令人不安。

随后,我们去了一个名叫伦勃朗•霍弗(Rembrandt Hoeve)的农场。在这个农场,人们耕田,养牛羊家禽,制做奶酪,制做木鞋(clog)。我们观看了奶酪和木鞋的制作过程。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奶酪制造者们都发展出了自己产品的特色,各农场造的奶酪都不相同。负责具体造奶酪的女工说,关键的配方是保密的,只有农场主人知道。木鞋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了,有一个会模拟的镟床能完成大部分否则会很费时间的工序。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画的木鞋,和这里的未上色产品一模一样,但相信以那时的技术条件,制作难度要大多了。荷兰地势低洼潮湿,冬季又寒冷结冰,木鞋能防潮防寒防滑,在过去的时代是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制鞋师傅说:木鞋的原料是黄杨木(boxwood)。

荷兰民风宽容和善良。多年来,许多荷兰家庭领养外国儿童,其中特别喜欢收养中国儿童。例如,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共收养660多名中国儿童,占被收养总数的60%。截至2006年底,已有4500多名中国儿童落户荷兰。若干年前,荷兰人还特别领养了54名高度残障的台湾儿童,有的属于完全不能自理者。这需要很大的爱心和勇气。

荷兰虽是个小国,但在殖民扩张时代亦曾称雄海洋。国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荷兰人在台湾的那段历史。印尼曾经长期是荷兰的殖民地。前荷兰殖民地南美洲东北部的苏里南(Suriname)至今仍然和荷兰有某些延续过来的关系,18万苏里南人旅居荷兰。加勒比海中的列斯群岛(Netherlands Antilles)阿鲁巴岛(Aruba)至今仍然算做荷兰的殖民地。

郁金香、风车、木鞋、自行车、造堤坝填海、钻石切割、法律宽松,都是荷兰的重要特色。惟这时可能季节不对,无缘一见郁金香。

从雨中的运河船上看连环的桥洞。由于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如蛛网般围绕和放射,故时常有这种连环的桥洞的景象。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阿姆斯特丹街景。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一群披着雨衣的青年在小船上联欢。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水坝广场上的荷兰王宫。据说,王宫的基础有13659根圆木支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这个风车是主人从鹿特丹买来搬到这里的,主人就住在里面,他的车停在外面的草地上,选择了一种安逸自然的居住方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木鞋的原料和成品。制鞋师傅说,木鞋的原料是黄杨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梵高的早期布面油画作品《静物:卷心菜和木鞋》(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1881年12月),色调幽暗,写实,不张扬。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四)德国:科隆
返回本集目录

我们的船只是到罗蕾莱巨岩为止,没有穿过这个险滩,从根本上免去了触礁的可能。

离开阿姆斯特丹,穿过莱茵河(Rhine)入海口一带错综复杂的水系,我们南下进入德国。

德意志国家和民族的雏形来自于843年法兰克王国三分后的东法兰克王国,但形成统一的国家却是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此前的状况大体上是一盘散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奥地利。中文词语德意志、德国人、德国的(德国),用德语说是Deutsch(Deutschland);用英语说是German(Germany),也就是日尔曼。由于日尔曼一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所以在特指从东法兰克王国延续下来的德国时,国人从德文而来的译法更准确,这时候跟着英语走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以阿尔卑斯山(Alps)的冰雪为源,北流为瑞列(支敦士登)边界和瑞奥(地利)边界,拐西流为瑞德边界,复北上为法德边界,然后穿透德国西部突出的部分,最后在荷兰以多个河口入海,流经6个国家。一路之上,它吸纳支流,创造湖泊,是欧洲西部贯通南北的动脉。古罗马时代,莱茵河和东部的多瑙河(Danube)形成帝国的北部边疆,两河之外被目为蛮夷之地。住着被罗马人统称为日耳曼(Germans)、凯尔特(Celts)和斯拉夫(Slavs)的诸蛮族。

中午十分,莱茵河和古城科隆(Cologne)同时出现在眼前,大铁桥展翼横跨宽阔的河面;深灰色的双尖顶的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在河边黑顶白墙的建筑群中突起,高高地指向蓝天。1850年9月29日,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乘船来到科隆,见河水之浩荡,庙宇之庄严,有感,做《莱茵河交响曲》一章,传之于世。

科隆是公元初年建城的古城,是罗马人北侵时的作品,现在则是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德国內陸的重要港口。科隆以前被国人译为"古龙城",男用香水的古龙水之称谓即来源于此。

科隆大教堂气势宏大、结构精制、雕塑极其复杂细腻,巧夺天工。其内供奉有《圣经》中言及的耶稣降生时赶来的“东方三博士”的遗骨,是在很久以前的战争中从意大利的米兰夺得的,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东方三博士”的故事,类似我这样的只读过《圣经》前面很少几页的人都知道。由于战争和其他外部原因,也由于本身的规模过于巨大,大教堂断断续续地建了700多年,近代始成,表现了信众楔而不舍的精神。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国。每次大战,对战火所及的其他国家都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对德国本身亦然。二战时,作为战略要津,科隆老城被炸毁90%;尽管有刻意避免的声音,大教堂也还是挨了十几枚炸弹。现在,一切都修复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建筑物表面的酸腐蚀。教堂主体建筑使用的是石灰石,原色为浅灰近白,腐蚀后转为深灰。清洗工作一直在进行。人们已经在实践中发现,用化学制剂把它洗出原色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这将使表层粉化剥离,加速腐蚀的进程;而用纯净的水去冲洗,洗不出原色,但可减缓这个进程。

和伦敦的西敏寺、布鲁塞尔的大广场、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一样,科隆大教堂附近游人如潮。

离开科隆沿河南行,不久到波恩。波恩(Bonn)也是始建于罗马时代的历史古城,两德合并前为西德首都。自波恩开始,平原逐渐变为山岭。这里属于艾费尔高原(Eifel Plateau)。我们开始离车乘船,游览莱茵河。

这一段河道被选择用做旅游河道,保护良好,没有桥梁。迎着微风,沿着弯曲着伸展的河道,游艇逆流而行。开一瓶本地特产的红葡萄酒,从周围的大玻璃窗左右顾盼地望出去,只见云水之间,山岭起伏,在翠绿的树林、浅绿网格状的葡萄园的掩映下,不时从山顶天际出现一座古堡,或自山脚河边露出一组小楼,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异国古风和自然景色被揉合在一起,不间断地来到你的面前,让你目不暇接,只觉得逍遥自在,连深度的感动都来不及有。

河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河水来到这里之后绕岩石转弯,而附近水下有暗礁多处(据说是七处),于是乱流无常。说是以前有个美丽的女人或妖女叫罗蕾莱(Loreley,Lorelei),经常出没于岩石附近。船只驶过时,罗蕾莱便现身,坐在岩石上梳头发,当风理云鬓,对浪贴花黄,随后就一边放声唱歌。此地由于山体结构的关系,回音强烈。于是,罗蕾莱的歌声可以说是穿云裂帛、荡气回肠。水手皆肉眼凡胎,七情六欲全有,被美色艳歌所迷惑,心旌摇动起来,忘了眼前的危险,于是驾驶操作失常,常触礁翻船毙命。二战时为运输方便,纳粹军人用炸药削礁,但暗礁只是有所降低而已。

对于罗蕾莱的传说故事,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曾写诗叙述之。该诗被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以及后世的许多人翻译过,有许多版本;并被谱成歌曲传唱。

我们的船只是到罗蕾莱巨岩为止,没有穿过这个险滩,从根本上免去了遇到罗蕾莱和触礁的可能。

德国境内的高速公路。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莱茵河畔的科隆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科隆大教堂外部局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科隆大教堂内部装饰局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莱茵河岸的鼠堡(Maus)。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莱茵河岸的猫堡(Katz)。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猫堡和山脚下的小村镇。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山脚下的小村镇和葡萄园。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五)德国:法兰克福
返回本集目录

法兰克人的首领查理曼曾在此渡河逃生,故有此命名。

妖女只不过是古老的传说。与罗蕾莱巨岩隔岸相对,有一家名叫罗蕾莱的餐馆,提供本地日尔曼民族风味猪脚大餐。

落座点菜。松枝熏猪脚之外,另叫来大杯黑啤酒、大碗土豆泥、大盘蔬菜沙拉佐之。待侍者端来主盘,只见那猪脚乃是一块烤制的带皮带骨之肉,并无蹄部,以国人的传统分解法,叫小膀蹄可能更合适。此菜色鲜味美,不肥不腻,嚼感特强(但皮的嚼感太强了一些,应该比较适合比较年轻的牙)。黑啤酒味重爽口,导致杯空再续。此前在船上盘桓半日,只饮了一瓶红葡萄酒,腹中空虚。于是,就在这里大肉大酒地吃喝了一顿。

重新登车继续行程。路边有更多的葡萄园。这里的葡萄园都在很陡的山坡上,属于夹在普通林块之间的一块一块表面平整的区域。此地区属于暖温带湿热气候,雨水丰盛,足够滋润,而此种陡峭之地势可使雨水滋润了土地之后不致于潴留,符合葡萄的生活习性,有利葡萄生长。除葡萄外,未见这一带有任何其他作物。

美因河(Main)从莱茵河右侧(东侧)注入。在两河相交处的周围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开阔地面。德国的地形,从中间划分,北平南高。我们现在的位置在西南部,应该属于高的部分,但是实际上是山地夹缝中的一大块相对还算宽阔的较低的河谷平原。

离开莱茵河沿着美因河略东行,暮色苍茫之中,我们到达了法兰克福(Frankfurt)。这是2008年5月18日的傍晚。住进雅高集团(Accor)的连锁旅馆索菲特酒店(Hotel Sofitel Frankfurt Savigny,49-69-75330,Room 345,N50'06.667",E8'39.714",A207.5688m)后,我们一如既往地出去散步,认识周围环境,发现旅馆周围新式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气象,神似曼哈顿下城或香港维多利亚港(Victoria Harbour)。周末的夜晚,多数都是办公楼的高楼空置,灯火不繁,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法兰克福本来是座古城,其历史可以上溯到纪元前后。当时,古罗马的北界是莱茵河和多瑙河,在两河交错的空隙处,罗马人修了一段墙,把河和墙连起来,以拒北方林子里强悍的日尔曼部落等,类似我们的长城,比较短就是了。最初的法兰克福就是这一段墙边的一个驻军的要塞。

古罗马时欧洲的局面和同时代的中国类似。中国的长城之北自古以来一直有匈奴等北方民族骚扰,故以长城阻隔之。公元一世纪,匈奴被东汉彻底打败,南匈奴归化,北匈奴残部则远遁消失无踪。他们去了哪里,当时没有谁有可能去追究。公元四世纪,一个被称为匈人(Huns)的部落,经过长时间的迁徙,从东方来到欧洲,来到多瑙河边,来到莱茵河边,来到巴尔干半岛。斯拉夫、日尔曼部落望风披靡。大批日尔曼人被迫涌出森林,进入罗马帝国领地,给帝国造成了致命的麻烦。到了“上帝之鞭”阿提拉(Atilla,406-453)为匈人之王的时代,匈人的势力登峰造极,建立了横跨欧洲的帝国,摆开大规模战场与罗马帝国开战,日尔曼、斯拉夫部落裹挟其中,烟尘遍地,反王如韭,致使本身已经衰朽的罗马帝国终于在纷乱中灭亡,匈人也混杂到汹涌澎湃的日尔曼、斯拉夫人潮之中。有这样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说法:匈就是北匈奴。罗马帝国消亡后,诸胡纷争,天下大乱300年,我们面前这个城市法兰克福日渐荒芜,直到八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742-814,768-814在位)或按法文称查理曼(Charlemagne)时才再度兴起,成为行都。法兰克福者,法兰克人之渡口也。查理曼曾在此渡河逃生,故有此命名。

法兰克人者,日尔曼诸部落中的最大的一支也,在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中壮大,领土逐渐扩充。随着扩充而来的就是各部落群雄当道,而当时的法兰克君主为无能之辈。查理曼之父矮子丕平(Pippin the Short,714-768,751-768在位)借罗马教皇之力,由相国而谋取到王位,和平篡位,控制了局面。到了查理曼时代,法兰克又前进一步,帝国基本上占有了西欧大陆的主体部分,局势相对稳定和发展,给黑暗、苦难的中世纪带来一线光明和安慰。王位传续。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在843年三分法兰克王国,大体上,西部演化成了以后的法国,东部演化成了以后的德国,中部之北被东、西两边互相争夺,中部之南就演化成了以后的意大利。与此同时,在匈王阿提拉时代逃入不列颠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萨克逊等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格兰王国。此为九世纪西半部欧洲之基本格局。当此时也,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为唐朝,我们年轻的唐武宗皇帝(814-846,840-846在位)正在那里开展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二战中,法兰克福是盟军的重点轰炸对象,共受到33次大规模的轰炸,全市80%的建筑被摧毁。战后,重建工作在这里进行的非常迅速。现在,市区基本上都是新建筑。法兰克福,法兰克王查理曼的幸运之所,一个基本上被毁灭了的古城,浴火重生,从废墟上崛起,变成了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城市,一个重要的工商、金融和交通中心。

莱因河畔的草地上,一对儿野鸭夫妇在散步。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罗蕾莱巨岩。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猪脚大餐。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进猪脚大餐的罗蕾莱餐馆。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下榻的旅馆。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下榻的旅馆附近许多高楼中的一座。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法兰克王国的演变。法兰克王国全盛之后三世而分裂。以后,奥地利的哈布斯王朝也好,法兰西的路易大帝、拿破仑皇帝也好,普鲁士人或者叫德意志人的帝国也好,都无法重温查里曼的旧梦。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六)德国:海德堡
返回本集目录

我们下山来到城市里,看到街上大多数人属于腹瘦腰窄、唇红齿白、手脚灵活之辈,大学生也。

5月19日这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我们按原路沿支流美因河返回莱茵河边,然后继续溯莱茵河南下,再然后在莱茵河右侧(东侧)的另一条支流内卡河(Neckar)河口处沿河东行20公里,抵达了有800年历史的海德堡(Heidelberg)。这里属于奥登瓦尔德山脉(Odenwald)的一段陡峭的河谷。奥登瓦尔德山脉是一列坚挺的小山,是美因河和内卡河的分水岭。

我们先去了山上的城堡那里。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Castle)位于河谷一侧的国王宝座山(Konigsstuhl Mt.)上,被密林簇拥着,占地面积很大,始建于12世纪,其后经过战争(主要是17世纪末法国路易十四搞的扩张战争)、天灾(雷击)、火灾的多次毁坏和跟随的多次修整、扩建,毁而不灭,坏而不亡。现在能看到的建筑物有完整的,但更多的是残缺的,断壁颓垣,古树荒草,雄浑而苍凉。由于基本建材是内卡河的砂岩,这里的建筑物多呈红褐色。这里有宫殿,有教堂,有花园,有喷泉,也有某选帝侯夫人的情夫在好事被撞破后跳窗逃走时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这里的酒窖里最大的葡萄酒桶(Heidelberg Tun)制于1751年,用材130棵橡树干,容量220023.275公升(58124加仑),桶顶的平面周围有护栏,以前用来跳舞。

海德堡城市本身位于狭长的河谷之中。传统房舍多为白墙红瓦,散落在内卡河两岸。一座古老、沉重的多孔石桥,横跨内卡河。我们下山来到城市里,看到街上大多数人属于腹瘦腰窄、唇红齿白、手脚灵活之辈,大学生也。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 Universitaet Heidelberg)校舍遍布全城。年轻学子们的表面上和骨子里的朝气给古老的城市带来青春活力,感染着别人。海德堡大学由选帝侯鲁普雷希特一世(Ruprecht I,1309-1390)在1386年建立,是德国的第一所大学。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思辨之风盛行于欧洲,而在德国尤甚。海德堡大学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熟知黑格尔和(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前者在此任过教;后者曾在这里的神学系学习过。海德堡大学的其他科系也很强,历史上一共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除了海德堡大学,此城还有多个科学研究机构。整个海德堡就是一个大型的学术殿堂,继承了过去的同时也在时代的前列开拓。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等著名的文人骚客,都曾先后在海德堡逗留,其中许多人留下了他们对海德堡的感性的评论。山腰那里有一条景色秀丽的林荫小道被称为“哲学家之路”(Philosophenweg),就是因为许多思想巨擘在海德堡居住时都曾在此走动、思考过。他们在安静、美妙的环境下,用心灵和宇宙沟通,用思维去发现法则和构造故事,然后说给我们普通的世人听。

关于海德堡,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二战中,德国的几乎所有大城市均遭到盟军的强烈轰炸,海德堡却没有被轰炸,是个少有的例外。德国2000多年的文明遗迹的大多数都被盟军和苏联红军的炸弹抹去了。海德堡算不上特别古老,但它的免于被炸使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的一些最好的建筑得以保留。究其原因,有人说,是盟军高层有人在海德堡大学学习过,对海德堡有感情,故手下留情。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英德有个约定,互不炸两座大学城:德国不炸剑桥(Cambridge)、牛津(Oxford),英国不炸海德堡、图宾根(Tubingen)。

与访问法兰克福时类似,我们离开海德堡,按原路沿支流内卡河返回莱茵河边,然后继续溯莱茵河南下。这一带属于黑森林或叫黑林山(Schwarzwald)地区,是一片森林山脉,向南一直蔓延到瑞士境内,森林覆盖率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据说,在古罗马时代,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是100%。人们不断地砍伐了两千年,森林覆盖率降到10%。后来人们终于有了强烈的环保意识,亡羊补牢,森林覆盖率又回升到60%。树木主要是云杉、冷杉和针叶松等常绿乔木。

黑是这里的森林的特点。黑的原因是树的密度大,树冠多半总是在阴影之下,远处看,墨绿近黑。树的密度大的原因是个生态现象:较大的密度使相邻的树枝可以相互扶持,从而把冬天的降雪拦截在空中,慢慢融化,持续向树的根部供水,增加了生存机会。

《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比如《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森林中的圣约瑟》,都提到大森林,指的就是这里的黑森林。格林兄弟(雅科布,1785-1863;威廉,1786-1859)生在美因河边,就是本地人。《童话》中的有些故事,就是兄弟俩从林子里百姓那里搜集来的。

有许多小型湖泊隐藏于森林之中,蒂蒂湖(Titisee)是其中之一。蒂蒂湖畔有一个小镇,就一条街那么大,民居多是传统风格的半木结构,人民看上去朴实和善。黑森林地区的最重要特产是布谷鸟钟(Kuckucksuhr),或称咕咕钟。布谷鸟钟外壳和装饰皆木质,手工制作,精雕细刻,花样甚多。他们配有邮购业务,游人买了娇贵的钟,不必随身携带,免得损坏。我们品尝了这里的特产黑森林蛋糕,佐以浓咖啡,符合黑森林之黑的色调。这里的特产还有鳟鱼、火腿、熏肉、蘑菇、樱桃酒,具有北方林中百姓的饮食特色。

海德堡城堡中的喷泉大厅(Fountain Hall)是一个保存修缮良好的建筑物。据说,选帝侯菲利普亲王(Philip the Upright, Elector Palatine of the Rhine,1448-1508,1476-1508在位)迁居于此。16、17世纪的选帝侯们在这里多有建树,把一个堡垒(fortress)变成了城堡(castle)。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海德堡城堡酒窖中的最大酒桶。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马克•吐温的《浪迹天涯》(A Tramp Abroad)第一版的插图,作者本杰明•戴(Benjamin Day)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海德堡城堡里的一个公共厕所的门外一带。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海德堡城堡里的断壁颓垣。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海德堡城堡望向河谷中的海德堡城。那一只女人的手的右边是毁坏了的火药塔(Pulver Turm),是在1693年时毁于法军的炮火。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海德堡城堡望向河谷中的海德堡城。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德国高速公路边的快餐店。午餐一般都是在这种地方解决的。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黑森林中的蒂蒂湖。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蒂蒂湖附近小镇的一间布谷鸟钟店的一角。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七)瑞士:卢塞恩
返回本集目录

马克•吐温来游,见此凿刻,谓然叹曰:此天下第一悲石也!

在德瑞边境,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山岭在边境两側有明显区别:德国有更多的森林,瑞士则有更多的牧地和农田。这说明可能是瑞士的土地比较紧张,多了些开发砍伐或者说是没有恢复较多的过去的林地。森林和草原更贴近自然,具原始之野性;而麦苗青青、油菜花黄则传递着人类的存在和人与自然相容的信息。

莱茵瀑布(Rhine Falls)是欧洲第一瀑布,在德瑞边境瑞士一侧,落差20多米,宽100多米,白花花、轰隆隆的,非常强劲,说明水量丰沛。瀑布附近槐树甚多。当此时也,槐花正在开放,成串的白色小花挂在枝头,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之中不均匀地弥漫,带来阵阵香气。瀑布附近的河水中,有许多长约尺许的鳟鱼游弋。我相信它们一定有办法克服瀑布之障碍,完成由天赋的回游生活习惯所支持的伟大旅行。旅行是消遣,也是挑战,也是学习,也是丰富生活。对于能够移动的生物,旅行是一种伟大的行为。

离开瀑布,继续南行去阿尔卑斯山脉(Alps)北缘的卢塞恩,和莱茵河暂时分道扬镳。莱茵河的上游则拐向东方,溯至德国、瑞士、奥地利交界之处的博登湖(Bodensee)。我们将在卢塞恩沿着阿尔卑斯山脉东行,在博登湖之南,瑞士和列支敦斯登的交界处,再次遇到莱茵河,那时的河段已经是接近源头了。

途中路过金融之都苏黎世(Zurich),见附近有大湖向远方延伸,其长不见边际,其水至清,苏黎世湖(Zurichsee)也,由远古冰川之移动犁推而成。

这是2008年5月19日。晚抵卢塞恩(Lucerne)。落脚的奥地利旅馆(Hotel Astoria,41-41-226-8888,Room 1602,N47°2.886',E8°18.344',A433.7304m)在市中心,地铁终点站附近。晚上出去走动。发现车站外面特制的架子上,锁着几个长列的自行车,街上也有人骑自行车,但没有阿姆斯特丹那么多。骑自行车这种事,一能环保,二可健身,值得提倡。

瑞士属于欧元区,按说应该使用欧元,但人们还没习惯,仍使用瑞士法郎。在车站那里的地下商场,我们发现,店家宁愿收美元也不收欧元。以当时的汇率算,美元比瑞士法郎稍大,但实际一使用,发现美元反而稍小。只要有需求,卖家永远不吃亏。

次日(星期二),在卢塞恩活动了一整天,去了郊外的雄狮纪念碑(Lowendenkmal);花了很多时间在城内和船上;最后去了20分钟车程外的铁力士山冰川;晚仍住同处。

雄狮纪念碑是一个凿刻在悬崖上的一头雄狮的形象,悬崖下面是一个水池。狮子受伤倒地,身上插着断矛,长发披散,表情痛苦,马上就要死亡。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时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而战死的瑞士雇佣兵所建,宗旨为表彰勇敢、忠诚并祈求和平。马克•吐温来游,见此凿刻,谓然叹曰:此天下第一悲石也(the saddest and most moving piece of rock in the world)!军人忠于职守,不避锋镝,为他国事务,竟为乱民所杀!瑞士雇佣兵的忠勇,在欧洲口碑甚佳。如今的梵帝冈教廷仍在雇用瑞士警卫。

卢塞恩城依托着卢塞恩湖的一端,湖的出水口罗伊斯河(Reuss)的两岸,八世纪建城,十八世纪曾经是瑞士首都。现在,城市分为新旧两部分,分居罗伊斯河之两侧。历史建筑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为主,教堂东西格式并存,街巷多狭窄,民宅多暗黄瓦顶青灰砖墙。查卢塞恩湖属于构造冰川湖,地壳构造和冰川运动都是湖盆成因。湖中之水主要来源于近处雪山,水质洁净。罗伊斯河将湖水导出,输至莱茵河。

罗伊斯河上有许多桥,把新旧两部分城区连接起来。其中有一座有顶盖的木桥叫卡佩尔(Kapell),被认为是卢塞恩的标志性建筑。此桥始建于1333年,长200余米,斜在那里,有两个转折点,顶盖的横眉上绘有油画,附近有一个配套的多角型石塔,显然是欣赏意义大于交通意义。卡佩尔桥在1993年为火灾所毁(石塔无恙)。据说,复修后其他尚可,惟图画不及从前。又据说,数年前蜘蛛成患:无数蜘蛛在桥上做网,人不敢近。蜘蛛虽捕杀害虫,有益于人类,但多了也是问题。不知他们怎么弄的,反正现在已经见不到蜘蛛了。

桥头的宝齐莱(Bucherer)老资格名店是卢塞恩一个重要地标。许多人到卢塞恩来,一定要到此来购买手表、珠宝之类的东西。其他店铺甚多,不胜记。在城区,走小巷,逛商店和农副产品市场,随时都有令人感动的发现。

乘游船游湖。卢塞恩湖很长,一直通到雪山脚下,卢塞恩城在其一端。在船上,一路随着山转水移,饱览阿尔卑斯山区大湖的湖光山色。游船上提供的西式午餐清淡可口。

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铁力士山(Titlis),海拔3020米,雪山也,位于卢塞恩城附近的英格堡镇(Engelberg)旁。下船之后乘车去雪山。一路上风景如画。在这个季节,高山牧场正在启用,牛羊星星点点,偶尔有牛铃之声随风飘来,令人心旷神怡。瑞士牧民使用一种很大的牛铃,铃声铿锵悦耳,音程很远,功能是协助寻找散放的牛群。瑞士的乡间,牧歌一般的风情!

到达铁力士山时,开始有些小雨,能见度降低。雪山、冰川附近的气象变幻无常。碰到这种天气,该看的东西基本看不清。这就是运气,半点儿也强求不得。有升降机跨越冰川分三步把人运上山顶,其中最高处那一步是旋转式的,提供全面视野。在最高峰的附近,有洞穴深入冰层,人踏着地毯借彩色的灯光入洞参观。走出洞外,踏没膝的积雪登顶,见一只黑色的鸟落在近旁的栏杆上,其黑如炭,但黄吻黄足,似非乌鸦,不动不叫,停留很长时间,带来一些沉闷的气息。和其他雪山、冰川类似,铁力士山的冰雪也在逐渐减少,而且速度很快。瑞士政府去年(2007)的报告显示,20年以后这个冰川会完全消失。

典型的瑞士田园景色。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莱茵瀑布。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阿尔卑斯山区及周围地区的加标记卫星图。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狮子受伤倒地,身上插着断矛,长发披散,表情痛苦,马上就要死亡。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卡佩尔桥。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洋葱头尖顶教堂。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哥特式尖顶教堂。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卢塞恩附近的乡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一只黑色的鸟落在近旁的栏杆上,其黑如炭,但黄吻黄足,似非乌鸦,不动不叫,停留很长时间,带来一些沉闷的气息。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八)列支敦斯登:瓦杜兹
返回本集目录

这里的人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子)

顺着阿尔卑斯山东行,再见莱茵河时,已经是上游,离源头很近了,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不宽但水中却有一些浅滩沙洲,说明水量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水的质量则极佳,看得出来的清澈。过河之后,就是列支敦斯登大公国(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的首都瓦杜兹(Vaduz,N47°8.427',E9°31.315',A453.8472m)。

列支敦斯登是欧洲的数个袖珍小国之一,夹于瑞士和奥地利之间,也是夹于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一段脊之间,百来里,几万人,讲德语。这个国家的雏型开始于18世纪初,維也納的列支敦斯登大公约翰•亚当(Johann Adam von Liechtenstein)买下此一块地皮为自己的食邑,和其他较大的国家一起,历经了作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莱茵联邦(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德意志邦联(German Confederation)的成员的过程。1866年德意志邦联瓦解,列支敦斯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选帝侯之国或大公国非常之多,但能遗留下来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寥寥无几。命也。

列支敦斯登保持着大公或亲王(Prince)世袭制度,在国际上严守中立,对外事物过去由奥地利、现在由瑞士代办。此国是个富裕和平静的国家,农牧业是传统的经济活动,邮票、旅游、冬季运动都很有名气。在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有钱人避税匿金之处。近来陈水扁涉嫌全世界到处藏钱,涉及许多国家,列支敦斯登在其列。

瓦杜兹位于列支敦斯登中部偏西,莱茵河东岸,群山环抱。城外一片乡野气息。进城之后,首先能看见亲王的行宫耸立在山颠,其主体灰白,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规模不大,高高在上,有王者风。王宫的山脚下,是清洁的街道和色泽淡雅的房屋,有许多现代雕塑,没有特别高层的建筑,一座尖顶教堂算是比较显眼的。除了旅游咨询中心那里偶尔会有大客车停留,游人上下之外,一些都显得平静、清静、井井有条。

这里是某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这里的人民喜欢这个状态,希望保留这个制度。做君主的曾一度嫌权力不足没啥意思想撂挑子避居住他国,人民不让撂,长其权以慰留之。这里的人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有山有水,城乡一体,君民和谐,海啸达不到这里,无上游水源污染,无毒虫猛兽之祸,美国不会派兵来驻扎,恐怖分子不会在这里拉响人肉炸弹,等等,总之,不必担心其他国家的人民不得不关心的许多事。但是,这里并非封闭的世外桃园,没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有许多外国人在这里工作,主要是瑞士人、奥地利人还有德国人,其中的一些在这里工作但住在自己家里,靠通勤上班。

亲王的行宫。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尖顶教堂。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的街道上,清洁工还在那里搞清洁。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旅游咨询中心那里,一群上了年纪的游客走下客车。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白云深处有人家。阿尔卑斯山山顶有教堂的小镇。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白云深处有人家。阿尔卑斯山山顶的小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老椰子
2008年7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