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欧洲旅行记略(中集)

目录

(九)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十)奥地利:萨尔茨堡
(十一)奥地利:维也纳
(十二)奥地利:格拉茨
(十三)意大利:威尼斯
(十四)意大利:佛罗伦萨
(十五)意大利:罗马
(十六)梵蒂冈
(十七)意大利:比萨


(九)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返回本集目录

路上,我们看见山间的空地有大片农田,有三位奥地利农民在锄地。在国外20多年,还是首次见到这个景象。

继续在阿尔卑斯山里穿行,进入奥地利,中途遇到多瑙河的支流因河(Inn),沿河而行。

奥地利整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在阿尔卑斯山山区,沿途山高谷深,树木苍翠,景自天成;公路质量非常好,桥梁、隧道多不胜数,似无过分惊险之处。这次在奥国要由西向东,顺山脉走向依次访问因斯布鲁克(Innsbruck)、萨尔茨堡(Salzburg)和维也纳(Vienna),再转向西南过格拉茨(Graz)去意大利。

因河拐着直角弯穿过因斯布鲁克城。用他们的语言,因斯布鲁克者,因河之桥也。此城初步形成于1180年,先有桥然后有城,城因桥而得名,由交通要道而一度成为欧洲政治、艺术和文化的中心。现在,老城区的窄街瓦舍、古门旧殿仍然是城市的主体,新城区在东部和北部比较协调地逐渐崛起。

因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家族的老根据地,这个家族在13世纪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近700年间,产生出许多帝王、统治过许多地盘。在城外的伯吉瑟尔山(Bergisel,N47°14.982',E11°24.1',A646.4808m),我们见到了王朝的最后两位皇帝的塑像,他们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1830-1916,1848-1867在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位,1867-1916在奧匈帝国皇帝位)和他的侄孙卡尔一世(Karl I,1887-1922,1916-1918在奧匈帝国皇帝位)。神圣罗马帝国自认为是古罗马帝国的正宗延续,统治者称恺撒(Kaiser),取自罗马首位皇帝恺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 the Great,前102-前44)本人之名,皇帝之意。奧地利、奧匈帝国因袭此一称谓和它的涵义。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掌奧地利国柄凡68年,手创奧匈帝国。卡尔一世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孙,奧匈帝国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位仅两年。先是,因独子王储自杀,老皇帝立侄子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1863-1914)为王储。后来,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民族主义者谋杀,老皇帝遂立侄子的侄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孙为王储,并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年已经84岁。两年之后,老皇帝去世,卡尔一世继任,面对的是战火纷飞的局面。再两年之后,战争结束,哈布斯堡王朝终结,末代皇帝流亡,奧匈帝国分裂,奥地利成为一个小国。再20年后,作为小国的奥地利又被绑上德国的战车。二战之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国占领长达10年。那些个从奧匈帝国分裂出去的东部国家,从喀尔巴阡山颠到亚德力亚海岸,一直到现在还不得安宁。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的孙子。这位孙子的名号很容易和他爷爷混淆。这位爷爷1792-1806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子上,称弗朗茨二世;1804-1835在奥地利帝国皇帝的位子上,称弗朗茨一世(Franz I)。在这位爷爷掌权的时代法国爆发了革命,他则以恢复欧洲的旧秩序为己任,多次发起反对法国新政权的神圣同盟,其间屡屡失败,在拿破仑因无子而修妻后把女儿玛利亚•路易莎(Marie Louise,1791-1847)嫁给拿破仑,走了和亲路线。奥地利的国力在一系列的战争后严重削弱,间接地导致日后普鲁士的崛起和奥地利的附属地位。这位孙子是在奧匈帝国的皇帝位子上称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此时神圣罗马帝国早已灭亡。

在城里见到了著名金屋顶(Golden Roof)。那是一个对着街道口的哥特式楼宇的一个越层阳台的顶,其瓦以金光闪闪的金属片为之,以前,皇室、贵族的人们可以在金屋顶下有如包厢的阳台中观赏到下面街道上的比赛或戏剧表演。现在,街道仍有这种功能。我们去的时候,人们正准备跳远比赛场地。金屋顶建于1500年,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1459-1519)时代。马西米连一世,德意志国王(1486-1519)、神圣罗马皇帝(1493-1519),在建立中央集权、发展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方面多有作为,其中包括以政治婚姻实现的领土扩大。

金屋顶的附近是热闹的商业街区。因斯布鲁克的水晶全球闻名。在同行中执牛耳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店(Swarovski Crystal)就离金屋顶不远。店内展示着各种首饰、装饰之类的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之物,其中包括结合了更多现代技术的灯具。

因斯布鲁克有群山环绕,有雪山之水穿城,林茂草丰,气候清爽,是避暑胜地。而在冬季(对有些山之高处则不论季节),本城附近又是滑雪运动的场所。1964年和1976年两届冬奥运会在这里举办。伯吉瑟尔山上,有2002年落成造型优美的伯吉瑟尔滑雪跳台(Bergisel Ski Jump)和五环雕塑等奥运会的痕迹。前者原本是英国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未来的冬奥运会设计,结果建成后因设计的奇巧,更被当作一件建筑艺术珍品和供普通人了望、休闲、运动的场所,并被选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观之一。

没有在因斯布鲁克留宿,继续顺着山脉向东。路上,我们看见山间的空地有大片农田,有三位奥地利农民在锄地。在国外20多年,还是首次见到这个景象。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全身塑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卡尔一世的半身塑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伯吉瑟尔滑雪跳台。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游人在因斯布鲁克逛大街。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年轻人在试用刚刚搭建的跳远设施。远处是因斯布鲁克的地标黄金屋顶。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我们看见山间的空地有大片农田,有三位奥地利农民在锄地。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奥地利:萨尔茨堡
返回本集目录

莫扎特的名字,他的形象,乃至他的灵魂,已经溶进萨尔茨堡。

这是2008年5月21日。到达萨尔茨堡(Salzburg)时天色已晚,就食于福乐饭店(Happy Chinese Restaurant),落脚于一家连锁旅馆(Austria Trend Hotel Salzburg West,43-662-85814114,Room 3316)。

流经因斯布鲁克的因河是多瑙河的支流。萨尔察赫河(Salzach)则是茵河的支流。这些河流为起自黑林山的多瑙河注入了阿尔卑斯之水。萨尔茨堡隐身于萨尔察赫河河谷。几座山峰拔地而起,环城而立,为城市之天然屏障。萨尔察赫河水划一个优美的大弧,劈城而过,把城市分成新、旧两部分。始建于1077年的霍亨萨尔茨堡要塞(Hohensalzburg Fortress)雄居于旧城区边缘的僧侣山(Monchsberg)上,俯视全城。和僧侣山隔河相对的是新城区边缘的嘉布遣山(kapuzinerberg),河道左右的山头姿态相当,气势对等。

萨尔茨堡的历史非常悠久,属于一座古罗马城市,后来被赐与来传教的主教。教区不久升格,主教成为大主教。起初,传教者们的生活非常艰苦,风餐露宿,力耕朽壤,勤鑿枯泉,胼手胝足。公元8世纪中期,这里发现了盐矿,由穷乡僻壤变为富饶的矿区。萨尔茨堡者,盐之城也,对盐的开采和流通的垄断,成为了大主教们的主要财源。在中世纪,主教、大主教们,往往就是一个地区的至高无上的主宰,他们收税纳赋、搞金钱、搞女人、生死予夺人民,与公侯同;而其神授之法权、鞭牧者之面目,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 Gardens)在新城区,是萨尔兹堡的大主教在1606年为他的情人所建,这位情人为大主教生育十余名子女。花园一端的米拉贝尔宫遥望主教的居所霍亨萨尔斯城堡,那里是大主教的居所。所以,这座花园从一开始就是浪漫的。

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台湾译为《真善美》,香港译为《仙乐飘飘处处闻》)的一些镜头是在米拉贝尔花园拍摄的。米拉贝尔宫旁有一座飞马雕像(Pegasus)水池。池旁有通往玫瑰山的铁栅门和石台阶,女主角玛丽娅(Maria)唱着歌带着孩子们走上台阶和山坡的草地。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对这一组镜头必定印象深刻。在我修改稿子的今天(2008年10月1日),是饰女主角的演员朱丽•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73岁的生日,上网查看,许多人都在祝福她。

米拉贝尔宫现为市政厅办公之处。宫殿前面的大面积草地上点缀着花朵,形成图案;草地两侧有不同类型的林阴小路,幽远笔直;对着宫殿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像。

旧城区基本都是旧式建筑,街道非常窄,教堂一类的建筑物很多,建筑风格以巴洛克(Baroque)为主,已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在一条街上,我们看到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故居,一座涂成黄色的6层小楼,现在是莫札特博物馆。事实上,萨尔茨堡就是莫扎特的城市。莫扎特的名字,他的形象,乃至他的灵魂,已经溶进萨尔茨堡。走在街上,来到店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有他的痕迹。莫扎特自幼以音乐神童闻名乡里,6岁时就被携去维也纳,进宫为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深得女皇喜爱,少年得志者也。但是,似乎除了辉煌的成就,他有更多的失意和潦倒,36岁时猝然病死,临终时竟贫穷得以草席裹身。

旧城区边缘的一处有陡峭岩壁的山崖,实际上是弧形的僧侣山的一部分,有借山壁而凿建之石房,配以柱廊,类似洞窟。有两对儿看起来上了年纪的人在这里走过,对眼前的事物加以研究、进行评论。细观之,深信皆相濡以沫、鹣蝶情深者也。椰婆和我径自寻路去了山顶。山顶这里视野极广,全城都在眼底。向下看,一个可能是宗教性质的游行正在老城区进行。

在东行去维也纳的路上,离萨尔茨堡不远处,有一湖名沃夫冈湖(Wolfgangsee)。此湖长条形,中间有半岛把湖几乎分成相等的两个,沿湖岸的山脚有些村屯小镇,掩映在稠密的树林里,景色秀美而质朴。在半岛附近的湖边的小村码头边,奥地利女作家埃布纳-埃申巴赫(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1830-1916)的半身塑像在那里沉思,身后是粗大的树干。埃布纳-埃申巴赫出生于一个捷克贵族家庭,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孤儿》(1887)。她说:“我们太过于自负,以至于我们甚至去关心那些我们不关心的人的意见(We are so vain that we even care for the opinion of those we don’t care for)。”她还说:“即使是停了的钟每天也有两次正确(Even a stopped clock is right twice a day)。”警世格言也!

《音乐之声》里拍摄的水池和台阶的地方。小图片:《音乐之声》拍摄现场的工作镜头。玛丽娅放声歌唱,带着孩子们走上台阶。对比景物,43年后,有少许变化,比如那几棵小树就是后来栽的,草地上的花卉图案也不同。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米拉贝尔花园望向霍亨萨尔茨堡要塞。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一个宽阔的空场,有一个金球,上面站着一个汉子,现代衣裤,面向要塞,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得而知。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莫扎特故居。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僧侣山的一部分,有凿壁而建之石房,配以柱廊,类似洞窟。有两对儿看起来上了年纪的人在我们附近走过,观之,深信皆相濡以沫、鹣蝶情深者。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僧侣山的一翼看萨尔兹堡,新城和嘉布遣山在左,旧城和僧侣山的另一翼在右。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山上看到有人聚会游行。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旧城街道上看我们上山的通道。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半岛附近的湖边的小村边,奥地利女作家埃布纳-埃申巴赫的半身塑像在那里沉思。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一)奥地利:维也纳
返回本集目录

在来到这里之前,多瑙河已经流了很长一段距离了,所以现在它已经很宽,也很安静。它是蓝色的,一种成熟而沉静的蓝。

多瑙河在阿尔卑斯山的北侧大致和山脉并行,后来逐渐斜下来欲与山脉相遇,阿尔卑斯山却在这时走到了尽头,一个小型的盆地在山脉的边缘出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就座落在这个盆地的一侧,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森林从三面包围市区,平原在东北方展开。山穷水不尽,多瑙河继续向东流,它还要流很远。

这是2008年5月22日。黄昏之前,我们赶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到达霍夫堡宫(Hofburg)前的英雄广场(Heldenplatz)时,太阳还没有落山,可以拍照。这个地方第二天又来仔细游过。晚饭过后到机场附近的一家旅馆(NH Vienna Airport,43-1-701510,Room 2524,N48°07.284',E16°33.750',A177.3936m)。出门走几十步,就是候机大厅,比在阿姆斯特丹时还近便。

次日首先游览美泉宫或称香布伦宫、肖恩布鲁恩宫(Schloss Schonbrunn)。美泉宫以前在维也纳的郊外,是哈布斯堡皇室的游乐场所,在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Maria Theresia,1717-1780,1740-1780在位)时代改建成皇家夏宫。从此,这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见证着哈布斯堡皇室后期的兴盛和衰败。女王曾在这里欣赏六岁的莫扎特为她演奏钢琴。喜爱中华文化的女王,用许多昂贵的中国艺术品来布置宫殿,甚至曾和亲友一起,在这里自演元朝大戏。法国革命后,法奥之间爆发了许多战争。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两陷奥京,饮马多瑙河,下榻美泉宫,夜宿女王之卧室。此为奥皇弗朗茨二世时的故事。弗朗茨二世之孙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1830年生在此宫,1848年登基并娶姨表妹茜茜公主为妻,1916年辞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1918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孙末代君王卡尔一世在这里签字画押,宣布放弃帝制,哈布斯堡王朝灭亡。

美泉宫宫殿的豪华使人印象深刻,而其后面的宫殿花园(Schlosspark)的美丽更令游人叹为观止。此园面积广阔(两平方公里)、格局优雅。精雕细琢的花坛、草坪、树墙由碎石地面衬托,色彩协调,更显得生机勃勃。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塑像排列于树墙附近以及花园远端的海神喷泉(Neptunsbrunnen)中,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海神喷泉之东,是美丽泉,夏宫之名出自此泉。海神喷泉之北的山丘之上有凯旋门(Gloriette),是为纪念女王1757年胜普鲁士军而建。1996年,美泉宫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文化遗产。

复去达霍夫堡宫。大门之后是英雄广场。广场上有两座铜像,分别属于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1663-1736)和卡尔大公爵(Erzherzog Karl,1771-1847)。前者曾大败土尔其人和法王路易十四,后者则成功地抵御了拿破仑,都是奥地利的民族英雄。

1938年3月15日,英雄广场一侧的新霍夫堡宫的阳台上,出现一个人物,和两座铜像遥遥相对,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希特勒在这里宣布奥地利从此与德国合并,广场上的人群向他欢呼,当他是第三位英雄。希特勒本来就是奥地利人。1907-1913年,年轻的希特勒在维也纳度过了“痛苦和悲哀的五年(five years of misery and woe)“,期间曾试图进入维也纳美术学院(Viennese Academy of Fine Arts)学习绘画被拒。

达霍夫堡宫是正式的皇宫。广场对着大门的方向向后有更多的建筑。统计说,皇宫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有楼房18栋、出口54个、庭院19座、房间2900间。涵盖历代的多种建筑风格,豪华威严,不必赘述。

达霍夫堡宫大门之前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她老人家的塑像在那里慈祥地笑着,左臂怀杖,右手前伸。这是一个传奇式的女人。她爸爸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1711-1740在位)没有儿子,把位子传给了她。由于她是女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称为奥地利大公以及另外一些国家的国王或公爵,在她为丈夫谋求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算是皇后。所以,严格地说,她没有女皇的头衔,但她是真正的主人,丈夫也甘当副手。她以大智慧和女性的仁慈应付复杂的局面,致力于改革,热心繁荣艺术,压制教会势力,使奥地利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她一直怀孕生孩子,一共生了16个孩子,除了夭折者外,多与各国王族通婚,其中,她的小女儿、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在法国革命中被斩首。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莫扎特、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等在此度过多年的音乐生涯。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根本就是生在维也纳(连他爸都是),他的金色的雕像还在拉琴,他的《蓝色的多瑙河》还在流淌。在来到这里之前,多瑙河已经流了很长一段距离了,所以现在它已经很宽,很安静。它是蓝色的,一种成熟而沉静的蓝。

多瑙河在市区有两条并行的河道。市中心那里,还有一段弧形的旧河,弧形内有联合国的一些机构。在一群高楼大厦之间,有一个不显眼的矮楼,那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的总部。十几个不大的国家,由于组织起来而具有强大的力量,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影响着全世界,包括几乎每个人的生活。

欧洲杯足球赛马上就要在这一带展开。对欧洲人民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所以,在维也纳的目之所及,有许多与赛事有关的事物。

黄昏下的一部分英雄广场和新达霍夫堡宫。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旅店门口。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美泉宫的大道。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美泉宫的海神喷泉和凯旋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达霍夫堡宫的大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蓝色的多瑙河。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OPEC总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欧洲杯足球赛在即。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二)奥地利:格拉茨
返回本集目录

塑像计划被搁置起来,估计不会搞了;足球场已经被重新命名。这是格拉茨市民之民意。

这是2008年5月23日。转向西南行,傍晚到达格拉茨(Graz)。就餐之所叫香港楼,在繁华市区。下榻之旅店(Austria Trend Hotel Europa Graz,43-1-701519571,Room 511,N47°04.325',E15°25.161',A382.8288m)位于城市西部穆尔河之西的中央火车站附近,比较安静之所在。次日早晨穿城,见房屋庙宇、集市街巷,古风犹存。

格拉茨,历史900年,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之南。其城围山而建,所围之山曰城堡山(Schlossberg)。穆尔河(Mur)在城堡山之西穿城而过,流向东欧,注入德拉瓦河(Delaware)。德拉瓦河注入多瑙河。格拉茨扼亚得利亚海通东欧平原之喉,自古即为商业重镇和交通要道,商贾歇马打尖处。如今,它的名气不如我们刚刚造访过的维也纳、萨尔茨堡、茵斯布鲁克,但它的日尔曼和斯拉夫深切结合的文化底韵,以及它的更为浓郁质朴的古朴之民风,使它很有特色,对于怀古意识强烈的旅行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格拉茨是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说明以前这里很小。现在,这里的人口有24万,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奥地利的第一大城市是维也纳,现在人口160万,差距甚大。

城堡山者,古有城堡在其上,故名,是个要塞。现城堡已经彻底消失,空有其名,盖因当年拿破仑东伐,兵临此山寨,竟久攻不下,损失巨大,拿氏怒甚,攻陷之后下令尽皆毁之,夷为平地,只是在全城人民的央求下留下了钟塔。城堡的毁灭在格拉茨是一个阴影,久挥不去。近年,人们在山上钟楼之旁造钟楼阴影(Shadow Clock Tower)纪念之。

格拉茨人民经常表现出集体意志而左右历史,他们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作为。1970年代初,公众对当时政府的古城再开发计划进行了强烈抵制,使城市的历史肌理得到基本完整的保存,现在是保护最完善的中欧古城之一。1999年,格拉茨城历史中心(City of Graz-Historic Centre)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来格拉茨又获选“2003年欧洲文化之都”。

还有一个故事。健美先生、好莱坞动作影星、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Alois Schwarzenegger,1947-)出生在格拉茨附近的一个小村,所以这里是他的故乡。故乡人民因为他的成功和为人之道而热爱他,以他为荣,于是就为他做了许多事情,包括发行纪念邮票、以其名字命名足球场、封其为荣誉市民等等,还开始集资准备为他建造一座以他在《终结者》(Terminator)中的形象为原型的巨型塑像,立意规模要超过已有的莫扎特的塑像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塑像。可是,后来因为他的政治取向,由于他旗帜鲜明地拥护布什总统连任,并且支持布什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人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塑像计划被搁置起来,可能不会搞了;足球场已经被重新命名。这是格拉茨市民之民意。

离开格拉茨,沿途可见北方阿尔卑斯山山梁的积雪。向南,则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续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Dinaric Alps)。不久之后,山地从眼界消失,我们进入了波河平原(Po River Plain)。这里,土地平旷,春苗乍起,阡陌交通,农舍散布田间。粮仓也!这里已经是意大利的地界。

钟楼阴影。钟楼早已有之,而阴影为新建的金属结构的钟楼复制品。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国人。叫个城市就有中餐馆。格拉茨的香港楼。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格拉茨的集市。人们在汽车之间摆摊做买卖。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穆尔河风光。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北望,可见阿尔卑斯山脉的积雪的山梁。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亚得里亚海和周边地区。东岸新近独立的许多国家属于不同的斯拉夫人,曾经共组南斯拉夫;再往前算,多数曾在奥匈帝国治下。图中标示了我们后面几天在意大利的大部分行程。(修改于网上图片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三)意大利:威尼斯
返回本集目录

当意大利完成统一之后,整个意大利都继承了威尼斯的先贤马可•波罗的荣誉。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嵌入陆地所造成的一个狭长海湾。威尼斯以及诸离岛藏在亚得里亚海的底部的一个泻湖(舄湖,Lagoon)里。本岛形如一头跃起的海豚,有4公里的大堤连接着大陆,堤上通车到岛边,但岛内没有汽车行驶,甚至连使用摩托、自行车也不允许。和阿姆斯特丹相比,威尼斯的面积较小,但水道更密,城里几乎全是水路。

我们乘游船去威尼斯本岛,在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附近的码头那里下船。此教堂始建于公元828年,以后多次改建、重建。教堂附近有一系列的重要历史痕迹,包括过去的大公府(或总督府、市政厅,Palazzo Ducale)、监狱和连接两者的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叹息桥是犯人见到天日而叹息之处,犯人见到天日之日往往就是他们引颈受戮之时。教堂主体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要材料,造型极为精美、富丽堂皇,内部以黄金色为主调,金碧辉煌。教堂的对面和两侧的房舍围成方方整整的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这些房舍的门面与教堂外部线条同一风格,是拱形结构的整齐重复排列,密密麻麻,蜂窝一样。教堂旁边有一个钟楼(Torre dell‘Orologio)高高耸立。钟楼的对面有一座15世纪的建筑,现在用做豪华酒店,叫钟楼全套房(All Suites Torre dell‘Orologio)。广场上有数不清鸽子,和人混在一起,喜欢站在人的手臂上寻求食物。广场上的人似乎比鸽子还多,可以说是人潮汹涌。登上钟楼,扶栏俯视,本岛的红屋顶连成一片;举目远眺,烟波浩淼的海洋之中,点缀着同一泻湖里的岛外之岛和长长的大陆海岸线。

海滩和大教堂后面的小街,店铺、售货亭密集,出售面具、玻璃制品一类的当地特产。在海滩那里(N45°25.998',E12°20.853',A-3.3528m),可以明显地看见许多陆地低于水面的情形,只依赖水陆交接那里陆地修造得略高一些。海边和岛内水道的水面上有许多黑色的单浆小船“贡都拉”(Gondola),乘之可通过水道在全城周游。有一条宽阔的、弯曲成S形的主要水道叫做大运河(Canal Grande)的贯通全城,其余的水道比较窄一些,穿插在房舍之间形成交通网。所有的房子都似乎是从水里生长出来的。据说,房子的下面是些直立的原木,被深深地夯入海床。可以看到,许多墙壁被水严重侵蚀。事实上,整个威尼斯在下沉,环境卫生的质量在下降。据说,联合国投入了大笔金钱进行整治,已经略见成效。

这里原来就是一些浅滩荒岛。568年,伦巴底人(Langobardi)联合日尔曼人中的一些其他部族,翻过了阿尔卑斯山,征服了今日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并建国。伦巴底人是经过若干世纪的时间从今日瑞典那里逐步移来的一支日尔曼人,骁勇好战,也许就是较早行动起来的维京人(Viking)。当伦巴底人继续南下危及教宗的地盘时,教宗则去求助于另一支日尔曼系的法兰克人。法兰克国王丕平、查理曼父子都曾应请南下用兵。773年,查理曼消灭了伦巴底人的国家,将之据为己有。当时,是后罗马帝国时期,乱世英雄四起,诈术排高下,刀锋定曲直。

当初,威尼斯由避伦巴底人兵祸的意北难民在海上逐渐建立。伦巴底人没有能征服它。到法兰克人到来的时候,威尼斯为摆脱新的侵略,依附于远在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9世纪,拜占庭帝国逐渐没落,威尼斯独立。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意大利地区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而兴起的第三个城市,是重要的商业(尤其是香料贸易)与艺术活动的中心。后来,威尼斯又有被奥地利、法国等强势大国占领和统治的经历。1866年,在意大利民族统一意识高涨的潮流中,威尼斯并入意大利,算是最后的归宿。事实上,意大利各地,包括亚平宁半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基本上以拉丁民族为主,有着共同的罗马祖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但是自西罗马帝国解体到19世纪统一,意大利一直都是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互相争战,并饱受周边大国的争夺和欺负,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曾在这里点燃过战火,有的则登堂入室成为部分地区的主人。

威尼斯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光辉是这里出了一个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马可•波罗来往东西,侨居中国,传递了文明的信息,信息量极大。威尼斯人民以他为荣,纪念他。现在,威尼斯岛附近大陆上有马可•波罗机场,岛上有马可•波罗博物馆。当意大利完成统一之后,整个意大利都继承了威尼斯的先贤马可•波罗的荣誉。中国人民也尊敬和纪念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中国和意大利乃至欧洲之间的一个历史纽带。

晚上就餐于大教堂附近的海城酒楼(Capitol,041-5225331),这里生意火爆,食客需要排队等座。非常巧,在北方水城阿姆斯特丹时,我们也是在一个同名的餐馆用的晚餐。用餐后,乘船离岛,赶到附近的一个城市帕多瓦(Padova),在皇冠假日酒店(Crowne Plaza Padova,390-49-8656511)落脚过夜。这是2008年5月24日。

帕多瓦是一个古城,兴起于13世纪,曾经在商业与艺术方面颇为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生于此城,他的传世之作有维琴察(Vicenza)的巴西利卡大厅(Basilica,1549)和基耶里卡蒂宫(Palazzo Chiericati,1550),以及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1566)等。在威尼斯,我看见过小岛马焦雷和上面的教堂,感受到一种充斥着灵气的美。

威尼斯泻湖(圆圈中)卫星图。A标记处是威尼斯本岛。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阿姆斯特丹(上)和威尼斯在相同比例下的卫星图。前者约为半个主城区,后者基本包含了主岛的全部。两个A标记处分别是水坝广场和圣马可广场。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马可大教堂主体建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大教堂的钟楼。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钟楼上俯视广场。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钟楼上俯视船码头。到岛上游玩的人多是从乘船从那里登岸的。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钟楼上眺望本岛。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从钟楼上远眺另外的岛屿。图中,近处是圭德卡岛(Giudecca)的一端和它附近的小岛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全岛,其上的教堂叫圣乔治•马焦雷教堂;远处,隐约可辨别出小岛是圣塞尔瓦罗(San Servolo),威尼斯国际大学(Venic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所在地;更远处,天际那里,长条形的沙洲是威尼斯利多(Venice Lido),有漂亮的沙滩,是泻湖的封口岛段之一。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小巷水道。近处桥下附近,停着一只“贡都拉”。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位于帕多瓦的皇冠假日酒店。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四)意大利:佛罗伦萨
返回本集目录

米开朗基罗见到这些作品,叹曰:此乃天堂之门也!

穿过波河和若干较小的水道,河谷三角洲平原被迎面而来的亚平宁山脉打断。亚平宁山脉(Apennines)沿意大利东海岸南北贯通整个半岛,形成该国的脊梁骨。佛罗伦萨(Florence)坐落于亚平宁山脉较为平缓的西侧,阿诺河(Arno)横贯市内。徐志摩为此城命名翡冷翠,为文歌颂。但和胡适命名伊萨卡(Ithaca)为绮色佳一样,美则美矣,用在诗歌散文里可也,但不易被严肃题材的文件所接受,好象难以真正通用。

佛罗伦萨之兴建早于恺撒的罗马帝国,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曾先后被罗马、东哥特人(Ostrogoths)、伦巴第人(Langobardi)统治,1115年成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特许的自治城市,1282年建共和国,1378年后主要由麦迪奇家族(Medici)主政,1737年由于联姻并入奥地利,1860年意大利统一后并入意大利,并是早期的意大利首都。13世纪时,佛罗伦萨因羊毛和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但它主要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而永垂史册并为后世景仰。历史安排一批具大智慧的人在这一段时间出现在这一地区,对人类的进步作出大幅度的推动,这些人包括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马基亚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等。而麦迪奇家族(Medici)在佛罗伦萨的统治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

米开朗基罗广场(Piazzale Michelangelo)位于佛罗伦萨市区南部阿诺河边的高地之上,始建于1868年。米氏的杰作大卫(David)雕像的青铜复制品站在广场中央,高5.5米,年轻,意气风发,肌肉匀称而紧张,正准备去参加战斗。大卫雕像之原件藏于艺术学院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中。这个青铜大卫雕像的后面是所谓的浪漫主义的教堂圣米尼亚托(San Miniato)。游人站在广场上眺望,视野中的谷地是一片玫瑰红瓦顶的古式建筑,夹杂着教堂的圆圆的顶、钟楼的尖尖的顶和阿诺河上多座沧桑的石拱桥。佛罗伦萨的全景概貌,古朴而雅致。米开朗基罗广场上,出售小商品的摊位林立,游人磨肩擦踵。据说,这里是大多数游客到佛罗伦萨来的首站,大家来此先看一眼城市的全貌,心里有个数,然后再入城参观。

圣十字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N43°45.991',E11°17.874',A38.7096m)始建于于1294年,方方正正,象个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搭成的。但丁的塑像立于教堂的右侧,给人以孤独的感觉。“高吾冠之岌岌兮,长吾佩之洋洋”,信有屈子之风。教堂前面是号称佛罗伦萨最古老的广场,其两旁是附属的僧房。教堂内部有但丁纪念堂以及马基亚维利、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276先贤之墓。米开朗基罗的陵墓的石棺下方有三个雕塑,分别代表着绘画、雕塑和建筑,彰显大师在这三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维琪奥王宫(Palazzo Vecchio)曾是麦迪奇家族的住所。王宫前面是号称佛罗伦萨最热闹的西纽利亚广场(Plazza della Signoria)。广场上有许多雕像,多赤裸,其中有:门口的大卫雕像的复制品;广场中间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Neptunus)喷泉那里的群雕;喷泉的北面的麦迪奇家族首领科西摩一世(Cosimo I)的骑马雕像(雕像头上经常有一只鸽子);兰奇长廊(Loggia dei Lanzi)的几尊有关古希腊、古罗马著名雕像。

阿诺河上有多座古桥,其中一座叫老桥也叫韦奇奥桥(Ponte Vecchio),此桥联结着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和皮提宫(Palazzo Pitti)。皮提宫原属于另一豪门皮提家族,但在竞争和倾轧中被麦迪奇家族据为己有。这座始建于古罗马时代的桥重修了许多次,最后的大规模重修是在是14世纪,上层是供当时达官贵人们过桥的封闭的桥廊,下层是一些店铺房屋,有的甚至突出桥外而悬空,独具一格。过去,这种分隔是因为贵族们不希望接触百姓们的市场的气氛和气味。现在,店铺以经营宝石和贵重金属为主。

在老桥附近的一处小胡同里,我们看到一座残破后又修复了的四层小楼。由原来的砖蚀情况看,小楼非常古老,应该有些来头。修复后的墙壁痕迹显然。小楼旁边有一棵只剩了一粗一细两截残留树桩的树,抽出少许青枝绿叶,说明仍然活着。据说,这个破坏是恐怖分子施放炸弹的结果。有关当局不彻底清除遭破坏的痕迹,意在要人们提高警惕。

闹市区的一家皮包店门口有一只铜铸的野猪,身形矫健,吻突牙长。人们挤在那里争着触摸野猪鼻子或嘴。好象有人还把硬币塞进野猪的嘴里,任其掉落到下面的坑洞。当地民间的传统说法,抚摸野猪鼻子会给人带来好运。

圣母百花大教堂(The Duomo)号称世界第四大教堂,始建于1296年。紧挨着教堂主建筑的乔托钟楼(Campanile di Giotto)高80余米,内有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教堂和钟楼皆以粉紅、奶白和暗綠三种颜色的大理石雕刻贴面,可能是为了表现出女性的柔和与高雅。教堂附近有一座八角形的建筑叫圣乔凡尼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罗马式建筑,有三个门镶嵌着青铜质浮雕,其东门浮雕为基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所作,耗时27年,将“旧约全书”的故事分十个画面表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该隐杀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雅各与以扫;约瑟被卖为奴;摩西受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我们现在看到的浮雕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Museo del'Opera del Duomo)里展出。北门浮雕也是基贝尔蒂的作品,28幅,表现耶稣和门徒的事迹。南门为安德里亚•皮萨诺(Andrea Pisano)主持设计,在三门中最早,浮雕作品28幅,讲述约翰传教的故事和八美德:希望、信仰、慈善、谦逊、坚毅、节制、公正、谨慎(hope, faith, charity, humility, fortitude, temperance, justice and prudence)。米开朗基罗见到这些作品,叹曰:此乃天堂之门(Gates of Paradise)也。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我们见到了但丁的故居,一座碉堡一样的青砖楼,墙面由于岁月侵蚀显得凹凸不平。但丁,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诗人也是一位政治人物。在政治斗争中,他为家乡所不容,被放逐,终客死他乡。后来,人们终于认识到诗人的伟大,是家乡的荣耀,遂供奉之。

在这一带的小巷行走,有时可以感到浓重的气味。我想,这应该是老城的排污系统的问题。

临近黄昏,我们沿着亚平宁山脉西麓的平原向罗马方向进发。路边有许多农田,但草地似乎比农田多,经常会见到大片的野花和橄榄树隐显在其他林木中。橄榄树低矮,呈灰色,是本地的重要经济林木。

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的大卫雕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十字教堂。但丁的塑像立于教堂的右侧。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维琪奥王宫兰奇长廊上的雕像之一:希腊雕塑《墨涅拉俄斯抱起帕特洛克罗斯的尸体》(Menelaus Holding the Body of Patroclus)。希腊原件作于公元前3世纪,此复制件作于罗马帝国的弗拉维王朝(Flavian Dynasty,69-96)时代。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维琪奥王宫兰奇长廊上的雕像之一:波洛尼亚,又名吉姆布罗朗(Giovanni da Bologna,Giambologna,1529-1608)的《抢夺萨宾妇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阿诺河上的韦奇奥桥。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破坏是恐怖分子施放炸弹的结果。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人们挤在那里争着触摸野猪鼻子或嘴。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上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局部细节-粉紅、奶白和暗綠三色的大理石雕刻贴面。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现在是博物馆的但丁故居。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亚平宁山脉西麓平原上的庄稼地里春苗乍起。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五)意大利:罗马
返回本集目录

破船里的水满满的,慢慢地溢出船帮,哗啦啦地流淌,使人联想到大灾大难之后洪水退去的瞬间,提醒人们居安思危。

罗马市区周围有一条环形高速公路,依方位标着东西南北凡四环。当晚,我们停留在西环(circonvallazione Occidentale)附近,下榻于假日客栈(Holiday Inn Rome - Eur Parco Dei Medici ,N41°53.843',E12°26.131',A72.2376m)。此客栈有个漂亮的后院,修整得如同一个小型的园林,地上镶嵌着一长方一圆两个蓝色的游泳池,前者并有泳道之标识。这是2008年5月25日晚。

次日,太阳火热,我们开始在罗马城内走动。罗马市区有七座小山丘,台伯河或称特韦雷河(Tevere)弯弯曲曲地贯穿南北,公元前8世纪始筑城,经历了罗马共和时代(前6世纪-前27)和罗马帝国时代(前27-440),其后作为教皇国首都长达11个世纪(756-1870)。1870年,新组建的意大利王国军队攻占罗马,次年定都罗马。定都前的10年,首都在都灵(Torino,1861-1864)和佛罗伦萨(1864-1871)。罗马城新老城分明,有效地保护了老城的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昔日的风姿。历史遗迹主要集中在台伯河边,以左岸(东岸)居多,从君士坦丁凯旋门开始北行,一路之上,目不暇接。

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stantino)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the Great,约280-337,306-337在位)为庆祝他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马克森提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entius,约278-312,306-312在位)统一了帝国而建。此门三拱,阔略大于高,跨度大,显得敦厚。其大部分构件取自过去的一些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勒留皇帝(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 the wise,121-180,161-180)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这样一来,显得缺乏独立整体感,但却因此保存了不同时期的雕刻艺术,给后代留下一部生动的雕刻史。罗马还有另外几座现存比较完整的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附近的竞技场或角斗场或斗兽场(Colosseo),始建于公元72年,用8万犹太人俘虏劳工耗时8年始成。该场呈椭圆形,外壁长轴188米,短轴156米,高48米,四层看台,可容纳5.5万人。此场地做角斗撕杀用途活跃了300余年,其间,有雷劈地震等大规模天击损坏,但都修复。公元405年,角斗这种野蛮的娱乐活动被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斯(Honorius,384-423,395-423在位)宣布废除。角斗场后来荒废,石料被盗做他用,直到教廷意识到它需要保护。现在,血腥已经消散,只有那些断壁颓垣立在那里,记录着昔日的残酷。

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因旁边的威尼斯宫(Palazzo Venezia)而得名。威尼斯宫建于1455年,红砖哥特式建筑,曾是威尼斯共和国驻罗马的使馆,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1883-1945,1922-1945在位)握权柄时,曾在此办公并曾多次在二楼中间的阳台上发表过热情洋溢的演讲,现被辟为工艺品博物馆和图书馆。

厄玛努埃尔二世纪念堂(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或称祖国祭坛(Altare della Patria)的巨大白色的建筑耸立在威尼斯广场,为纪念完成统一大业的意大利开国国王维克多•厄玛努埃尔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1820-1878,1849-1861在萨丁尼亚-皮埃蒙特国王位,1861-1878在意大利国王位)而建,1895年由萨科尼(Giuseppe Sacconi,1854-1905)设计,1911年揭幕,1935年完成,石材是取之于布雷西亚省(Brescia)波提切诺镇(Botticino)的纯白大理石。堂前立有国王骑马之铜像。堂上刻有“祖国统一,人民自由”之字样。一战后又选择11位无名烈士的遗骸安放于此,代表一切之无名英雄。意大利成国也晚,来之不易。人们纪念首义统一之国王,缅怀为国捐躯之先烈,号召民族精神。

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或称许愿池,1762年完成,费时30年。水池中的雕塑是海神还有双翼的神马的形象,皆栩栩如生。希腊的海神到了罗马人这里,就与马匹有关,有一点儿弼马温的意思。许多人在向水池中抛硬币许愿。

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鱼鳞石铺地,从17世纪以来一直是个文化、商业的中心。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歌德等名流曾在广场附近居住过。138级的“西班牙台阶”(Scalinata della Trinita dei Monti)由广场通到陡坡上面的教堂。广场、台阶等因附近的西班牙驻罗马教廷的大使馆而得名。亲自登临,我们更能感觉到,这主要是一件艺术品,不主要是一条通路。这里是闲逛者、搞小型聚会的人、疲惫不堪的游客的集中之地,永远聚着许多人,显得有些拥挤。眼下他们在修前面那根柱子,挡得连上面教堂的双顶钟楼都看不清。2007年6月13日,一位24岁的哥伦比亚籍男子驾驶一辆丰田赛利卡从西班牙台阶顶部高速冲下。没有人受伤,但这个200岁的古董有几处损坏。司机被逮捕。呼气测试显示,他的血液酒精含量是法律限制的两倍。

广场台阶前的石舫喷泉-破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1627-1629)是雕塑大家杰安•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和他的父亲彼得罗•贝尔尼尼(Pietro Bernini,1562-1629)合作创作的。创作是为了纪念一个真正的破船。1598年,台伯河泛滥,水淹西班牙广场。等水退下之后,一艘破船落地于广场。此项工作是受教皇乌尔班八世(Pope Urban VIII)之委托。破船里的水满满的,慢慢地溢出船帮,哗啦啦地流淌,使人联想到大灾大难之后洪水退去的瞬间,提醒人们居安思危。

圣天使堡(Castel de Sant Angelo)在台伯河右岸,有圣天使堡桥(Ponte Sant’Angelo)联结过去。此城堡(以及桥)得名于城堡顶上的雕塑《天使长迈克尔》(Archangel Michael)。在公元130年初建时,此城堡是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76-138,117-138在位)家族的陵墓(Mausoleo di Andriano);后改变为兵营、监狱等;再后来曾是教皇的紧急避难所,显然是受梵蒂冈教廷支配;现在是意大利财产,用做国家博物馆。从城堡和桥的连结处算,向西五个街口之外,就是梵蒂冈圣的彼得广场的大门,国界也。

罗马的旅馆中的插座,欧陆许多国家的插座都这样。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君士坦丁凯旋门。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竞技场。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街头乞丐。看起来是一种效率非常低的乞讨方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祖国祭坛。意大利成国也晚,来之不易。人们纪念首义统一之国王,缅怀为国捐躯之先烈,号召民族精神。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特莱维喷泉(许愿池)。水池中的雕塑是海神一些还有双翼的神马的形象,皆栩栩如生。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西班牙广场石舫喷泉-破船喷泉。破船里的水满满的,慢慢地溢出船帮,哗啦啦地流淌,使人联想到大灾大难之后洪水退去的瞬间,提醒人们居安思危。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西班牙广场台阶。这里是闲逛者、搞小型聚会的人、疲惫不堪的游客的集中之地,永远聚着许多人,显得有些拥挤。眼下他们在修前面那根柱子,挡得连上面教堂的双顶钟楼都看不清。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雕塑的后方是圣天使堡和圣天使堡桥。圣天使堡上面的塑像是天使长圣米迦勒(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六)梵蒂冈
返回本集目录

如果那个烟囱冒出烟来,就说明一个新的教皇已经产生。

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在亚平宁半岛部分的领土陷入无主状态。由于种种利害关系,728年,南侵的伦巴底国王利乌特普兰德(Liudprand,712-744在位)将获得的一些土地赠送给罗马主教,此等土地被称为“圣彼得的遗产”(Patrimonium Petri);754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率军进入亚平宁半岛攻击伦巴底,并在两年后将夺取的土地捐献给罗马教皇,此即“丕平献土”,教皇从此有了国土。以后,教皇国继续扩张。到18世纪末,教皇国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据有亚平宁半岛的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甚至扩展到法国。当然,扩充中也有不少周折,包括法国革命后拿破仑曾一度取消过教皇国这样的情事(1809-1915)。但是,真正使教皇国灭亡的是意大利统一战争。1870年,当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已经包括了所有过去属于教皇国的小国和贵族的领地而兵次罗马时,教皇不愿做妥协处理而拥兵抵抗,最后退入台伯河右侧(西侧)的梵蒂冈城堡。随后就是59年的漫长僵持。1929年2月11日,双方终于在罗马的拉特兰宫(Palazzo Laterano)签署了拉特兰条约:教廷承认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承认梵蒂冈城堡为独立的城国。从法理上说,在签约这一天,延续了近12个世纪的教皇国由梵蒂冈城国所取代。

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公里,以中世纪时期所筑的围墙为边界,有多个进出口。城堡里,有一切运行一个主权国家所需要的机制,有宫殿、教堂、博物馆、大学、科学院等。收受的贡献之类不说,梵蒂冈也参与普通的经济活动,除了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投资,旅游业给教廷带来持续的收入。这是一个富裕、安定、尊贵的所在。

中午12:50,我们从东端的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的大门进入梵蒂冈。大门内外,都是熙熙攘攘的旅游者的世界。此广场接近圆形但仍然是椭圆形,鱼鳞石块铺地。正对大门的是圣彼得教堂。两侧由两组柱廊环抱,共有284圆、88方大理石柱,柱高18米,4柱一列。内侧的每根石柱的顶端,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皆天主教圣者。广场中央立一座方尖碑,来自埃及。金字塔以外,方尖碑最富有古埃及文明的特色,通常为一整石,具宗教、纪念和欣赏意义。托勒密王朝(Ptoemaic Dynasty,前323-前30)和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从埃及搬来13个方尖碑。现在,方尖碑分散于世界各地,以罗马这里的最为古老。圣彼得广场的这座方尖碑高25米,重320吨,无字(通常碑的四面均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其附加部分是在碑的近底部有狮子及鹰,顶端为十字架,皆青铜质,显然表现的是新主人自己宗教的特色。广场两侧有两座喷泉,水落双层。广场可容纳50万人。柱廊由贝尔尼尼(佛罗伦萨破船喷泉的作者)在1656年设计,柱顶的百来个雕像则为他和他的学生所作,费时11年始成。广场边界分明而形状规则,给人的感觉是极度的空阔宏伟。

由于两组扇形柱廊中的每一列4根柱子都排在到本侧焦点的同一连线上,所以当站在这个焦点时,对于本组中的任何一列,只能看见最前面的柱子,其他3个被挡在后面。我们找到了一个焦点,所见与理论符合,说明那时施工的精准。焦点那里的地面已做了标志。另一个就免了。

教堂始建于1506年,建成于1626年,可容纳25000人。教堂内部是常见的圆顶穹窿,方形梁柱,皆色彩斑斓、图案精致、壮丽辉煌。包括米开朗基罗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都参加这座教堂的设计和建设。我们看到一尊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子像。另有天主教高僧大德之棺椁,或木乃伊化的遗体,备受信徒尊崇膜拜,有的需要排队趋前施礼如仪。

圣彼得大教堂后面附近的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或称西斯廷礼拜堂,因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最后的审判》壁画而闻名于世。这里,也是教皇的选举仪式的举行处。在选举教皇时,那些枢机们关起门来投票,对外一切都是封闭的。投票如果不一致,大家就要重新来过,直到一致。此时,枢机们会在炉中点火。其他的人只能从外面看见屋顶的一个烟囱。如果那个烟囱冒出烟来,就说明一个新的教皇已经产生。

于此时我不仅想起于斌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于斌(1901-1978),黑龙江人,先在国内有充实教育背景,1924-1933年求学于罗马,获哲学、神学、政治学三种博士学位,得神父资格;1936年被任命为南京代牧区主教,1946年为南京总主教,1969年为枢机主教,是继田耕莘(Thamos Tien Ken-Sin,1890-1967)之后的第二位华人枢机。1978年8月,教宗保罗六世(Paul VI,1897-1978,1963-1978在位)逝世,全世界的枢机前往梵蒂冈参加丧礼并选举新教宗。教宗逝世十天后,8月16日,于斌枢机因心脏病猝发而去世,未能参加新任教宗的正式选举。不过因此得以同时有94位枢机同在教廷,参加了他的丧礼。数也!

于斌枢机对社会的贡献巨大。抗战期间,他国际上活动,争取到了同情和援助;他在国内奔走,筹款购买飞机,组织难民教济工作。抗战后期,他在华盛顿创办中美文化协会,促使美国国会1943年修改了移民法中歧视华人的条款。抗战结束,他在纽约成立中美联谊会,继续从事中美友好交流活动,资助华人青年在美求学。我所认识的老一辈纽约华人朋友中,有许多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受过于斌枢机的恩泽。我业余服务15年的纽约东北同乡会,也是于斌枢机所创。在台湾,他受教皇命做辅仁大学的复校工作并任校长(1960-1978),他还创办了康宁护理助产职校(1968,现名康宁医护暨管理专科学校);在中国、美国、越南等地,他创办多所学校、发行多种刊物。在教会,他致力于天主教对中华文化包括儒家学说的包容,提倡天人合一、三知论(知人、知物、知天),于是时有压力重重,但卓有成效。1971年春节,他在台北师大附中礼堂举行祭天敬祖大典,引起争议。但这个传统沿续至今:每年3月,天主教辅仁大学仍有举办,并成为该校特色。

于斌枢机精通拉丁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其外表高大英俊,口才极佳。我曾听过一段他的讲演录音,其声音宏亮,口齿清晰,语言表达条理分明,令人肃然起敬。东北籍的大和尚,一个于斌枢机,一个宣化上人(吉林人,俗姓白,1918-1995),皆不世之奇才。他们的道德、觉悟已超出自己所在的宗教之限制,生则求索不歇,造福于世人;离则精神长在,得永世之景仰。

从圣彼得教堂广场的右翼柱廊的一点扫视左翼柱廊和大门方向。门外的黄色建筑物属罗马城地界。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彼得教堂正殿。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彼得教堂内的圣母哀子像。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圣彼得教堂内之穹顶。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圣彼得教堂的柱廊里。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一对可能是来自次大陆的游人在圣彼得教堂的柱廊里吃午餐。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梵蒂冈的瑞士卫兵。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十七)意大利:比萨
返回本集目录

作为在册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建筑群是以一个整体被承认的。

下午原路北上,即从罗马回头向佛罗伦萨行进,停留在佛罗伦萨以西偏北不远处的小城蒙特卡蒂尼-泰尔梅(Montecatini-Terme)。由蒙特卡蒂尼-泰尔梅再向西偏南,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城市比萨。歇脚的旅馆尔科林-萨维饭店(Hotel Ercolini & Savi,N43°52.954',E10°46.324',A152.4m)极具特色:暗绿的木质百叶窗,开关时有吱吱呀呀的声音;搞不清年代的桌椅柜床,颜色决不协调;嵌在铸花红铜框中的墙镜,镜面遍布斑点;床头的裸女思春油画,有丘比特旁边撺掇着;沉甸甸的黄铜钥匙坠子,放在口袋里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便后洗涤专用的“副”马桶,在意大利算常见。真是一家特色老店!

2008年5月27日早上9点之前,我们看到了比萨斜塔,斜着,立在那里,比周围的什么东西都高。这是一个(可能是这十多天以来的唯一一个)几乎没有一丝云的艳阳天。当然,这带来一些燥热,不是很过分的燥热。

比萨城起源的情况,即由何种人何时所建等问题,史家尚无定论。从考古的发现和古罗马作者的记述可以把它的历史推到公元前数百年。此城以前临海,历史上作为一个城邦共和国有着相当辉煌的海上贸易时期,海上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现在,由于陆地增长,海岸已经离开10多公里了,是个被海洋抛弃的城市,但陆路交通仍属发达。以前,城里有两条河交汇,分别叫做阿诺河(从佛罗伦萨那里流过来)和奥瑟河(Auser)。现在,奥瑟河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比萨是个有10多万人口的轻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旅游城市-斜塔使比萨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当然,这里还有其他诸多古代建筑艺术遗产供人们参观。

作为一个教堂的钟楼或钟塔,比萨斜塔不是孤立的。教堂本身(始建于1063年)、一个洗礼堂(始建于1153年)、一个墓园(始建于1278年)和斜塔(始建于1173年)一起,作为一组建筑处在城市中心的一个不规则形的广场上,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中略隐现些黄、灰等杂色的大理石,各自独立但又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和谐群落。作为联合国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建筑群落是以一个整体被承认的(1987)。

仔细观察,比萨斜塔的建塔的石料都经过精雕细刻,尤其是石料之间的平面接合,简直无懈可击。可以想像,如此沉重的一个物件,在那里斜了1000来年,不倒不说,竟也不折断,有它的道理,也堪称奇迹。斜是斜塔的特点。但越来越斜就隐含着危险,总是要倒塌。800多年来,人们花了许多心思,做了许多工作,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工作甚至起负面作用加重了倾斜。终于,由于过度倾斜,当局决心解决问题,1990年起停止游客攀登,12年后重新开放。据说,这次由于资金充足(耗资2400万美元)和现代科技手段的高明,修缮卓有成效,说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以大量的铅块镇压,差不多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现在,塔顶中心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为4.5米。

斜塔的管理者限制每批攀登的人数,半小时放行一批。但事实上,只有少数游人有意攀登,每批也就10几个人,肯定不够限制数。塔内的石阶是旋转式的,黑色的石头已经被人的脚底磨出了几寸深的凹痕,表面相当光滑。当年(1590),年轻的伽利略在这里上下时,踩的是同样一些石头,但样子应该非常不同的。408年的岁月!

在旋转式的台阶的上升的程中,在塔的剖面的不同的半周,人的身体会向同一个大方向倾斜;在局部则是交替地倒向着圆心和圆周,把握不稳就会碰到那一个方向上的墙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在到达悬着钟的最高层时,人需要到塔外寻窄梯登上顶盖。这里的栏杆显得太低,给人以不太踏实的感觉,尤其对身材较长的人。听说以前曾有一为美国游人从这里摔了下去。

在塔的顶盖,我看到了比萨城的一片红屋顶,房舍的墙壁有多种颜色,基本都是低矮建筑,有些杂乱无章,表达了古城的资格。我看到椰婆在地面上拍照。她没有想到我那么快就到了塔顶(我大概用了5分钟就跑到上面了),当然不会注意到我在塔顶的存在,只是在随意拍照。我从塔上下来之后,她以为我还没上去呢。后来,我从她拍的照片中找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完整的塔,有完整的教堂背面;在塔的顶部,我以一个白点的形式出现,是个记录,比啥也没有强。

蒙特卡蒂尼-泰尔梅那家旅馆的房门钥匙。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我从比萨斜塔上拍的地面照片。椰婆在对塔拍照。有一对青年在她前面。女青年拿相机在取景或拍照。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椰婆从地面拍的比萨斜塔照片。同有一对青年在接受路人或朋友拍照。以此一对青年为参照,加之放大考察衣着,塔顶中间那个白点应该是我。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在比萨斜塔上鸟视比萨城。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塔上之钟、警察、游人。警察在指令游人走规定的通道。比萨斜塔内部是个特别的游览场所,人们需要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从这里的内壁可以看到石料色彩搭配的精细。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洗礼堂。跟老照片比,注意到顶盖的红色细鳞瓦已经被新材料取代。新材料颜色深灰和乳白相间,远看迷离,不知以后还要油漆否。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这个位置逆光,但是是正面的方向,并可以看到广场的所有建筑物:洗礼堂后面是教堂,教堂后面是钟塔,左边的墙后是墓园。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比萨教堂广场的卫星图。点击这里或图片本身可能有机会看比较清晰的图片。

老椰子
2008年8月于纽约